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729期 >> 第04版:往事
渤海西征铁军是怎样炼成的
□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刘宝良
编前话

1947年,教导旅部分领导在山东合影。左起依次为曾涤(政委)、贺盛桂(副旅长)、张仲翰(旅长)、叶显棠(政治部主任)


1949年冬,我步兵第6师第18团官兵进疆途中


教导旅在新疆沙漠中剿匪


教导旅战士在新疆戍边屯田


1947年10月,教导旅在庆云县常家天主教堂召开首次党员代表大会


  60多年前,一支以德州翻身农民子弟为中坚组建的部队,为保卫党中央、毛主席,从渤海之滨一直打到天山脚下,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为此,陈璞平同志专程进疆采访,挖掘资料素材,写成《兵出渤海湾》一书,为我们揭开了渤海军区教导旅8000山东好汉西征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值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本报推出相关文章,以飨读者。让我们重温这段珍贵历史,弘扬革命前辈大义大爱、无私奉献、听党指挥、永葆信念的伟大精神,努力为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做出更大贡献。
  1946年10月,蒋介石集中20万兵力全面包围陕甘宁边区。为粉碎蒋介石集团发起的重点进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根据中央军委“扩大部队、应付内战”的要求,彭德怀指示王震尽快在陕北组建一支新旅。但当时陕北地区兵源极度缺乏,根据中央指示,同年11月,王震从359旅及晋绥军分区分别抽调283人和38人、共计321名排级以上干部,配齐一个旅的干部建制,由359旅第719团团长张仲瀚带队到渤海区征兵组建新旅。在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及渤海区各级党政军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新旅于1947年2月25日,在阳信县老鹳庄正式宣告成立,番号为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渤海军区教导旅是由渤海老区翻身农民组建的一支部队,总兵力1.1万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宁津(当时为振华县)、陵城(当时为匡五县)、庆云、临邑、商河等县的翻身农民,单宁津一个县就有5000多人。另外,惠民、阳信等县也有一批农民参军,还包括华东军区、山东军区帮助征调的部分学生和老部队兵源计2000多人。教导旅以宁津县新兵为基础建制1、2、3三个团,每团辖3个营,每营辖4个连,张仲瀚任旅长,曾涤任政治委员。 1947年10月25日,教导旅圆满完成训练任务,从庆云、阳信出发,踏上漫漫西进征途。在彭德怀和王震将军的直接指挥下,从渤海之滨一路打到天山脚下,途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6省,行程万余里,先后参加运安、宜瓦、永丰、陇青等16次战役,相继攻克及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城市10座,歼敌2.78万人,改造解放起义官兵1.01万人。在3年的浴血奋战中,这支部队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西北战场上的一支劲旅。涌现出特等战斗英雄32名、甲等战斗英雄210名,先后有5000多名指战员战殁沙场,成为中国军史上唯一一支整建制从祖国版图的最东端打到最西端的“铁军”。 1953年6月,新疆军区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将该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2师,标志着从革命战斗队到生产建设队的历史性转变。 1954年10月,农2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2师”。从此,这支由渤海区翻身农民组成的英雄部队就地转业,成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农垦战士。他们一心屯垦戍边,终生扎根边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许多老战士都是终老他乡,有的甚至此生都没能再回过山东老家。一支军队能做到始终保持奋勇前进的意志和状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靠的是什么?笔者通过阅读陈璞平同志的《兵出渤海湾》一书,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良好的革命基因奠定了队伍练成“铁军”的基础
  这支队伍几乎全部来自渤海区翻身农民,主要有4个方面的良好基因:
  一是朴素的阶级感情。渤海老区的农民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亲眼目睹了共产党带领的人民军队通过浴血抗日、土地革命、减租减息、抗灾自救、民主政权建设等一系列革命斗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命运新生,打心里对共产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怀有深厚的阶级感情。从1946年秋到1947年底,全区200多万农民分得了土地。广大翻身农民深刻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当他们听到党的召唤时,就会自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觉自愿意识。
  二是顾全大局。抗日战争后期,渤海区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大力支援主力部队,积极动员农民参军,多次掀起参军热潮,仅1945年2月至8月,该区就有2万农民参军。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后,尽管该区灾害频发,百姓生活极其困难,但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力支援军队建设。吴桥县于集村一位农民党员,把唯一的17岁的孙子送去参军,他嘱咐孙子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这个家,打不垮蒋介石,你就别回来! ”1947年,该区一下子接纳了华东局和鲁南、鲁中撤退转移来的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等各类人员40多万人。该区党政军民克服重重困难,保障各项供给,不到两个月就为转移人员筹集棉布547105尺,做军衣19万套、军鞋165250双,受到陈毅司令员的高度赞扬。
  三是勇于牺牲。渤海老区人民在支援解放战争前线时,喊出了“倾家荡产、支援前线”“要粮有粮、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的口号。惠民县有位双目失明的老大爷亲自把50斤粮食送到征集站,说“咱宁可自个儿吃糠咽菜,也得让前方的同志们吃饱”。 1946年,渤海区共征粮1.45亿公斤,1947年征粮高达3亿公斤,分别占当年全省征粮总量的30%和50%,许多村庄征粮都超过了农民收成的40%以上,被称为华东战场的可靠后方和战争物资供给基地。
  四是组织纪律性。解放战争中,渤海区根据前线需要,组织大量的运输队、担架队、担架连,行程数万公里,积极向前线运送物资、从前线运回伤员。至1947年底,渤海区就有近40万民工参加支前,基本做到无人逃离、无人掉队。支前民工和解放军一样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离开一个驻地,都做到“五不走”:房东的水缸不满不走、院子扫不干净不走、借了东西不还不走、损坏了群众东西不赔偿不走、不向老乡感谢不走,被新区群众亲切地称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明确的革命目标,让战士激发出勇往直前的动力
  在动员翻身农民参军的过程中,渤海区党政军各级组织,就明确给广大群众提出了参军的目的就是“打倒蒋介石,保卫胜利果实”。刚刚获得新生的广大农民,对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表现出强烈的斗争精神,这一口号的提出,使他们清楚认识到参加革命的利益关切,认识到革命的目的就是保卫自己的好日子,参军热情非常高涨,宁津一个县就报名5000多人,宁津县大曹村一个村就有130多人参军,整整编了一个连。
  当部队组建完毕、正式向西开拔到德州时,旅党委为统一大家的思想,因势利导,提出了“守住解放区,让老大哥打到蒋管区去”的行动口号,使广大战士逐渐明白,当兵打仗不能只围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转,必须放眼整个中国,听从统一部署。部分战士原来心中“守住家门口,打几仗就回家过小日子”的思想逐渐淡化,专心打仗、用心打仗的热情逐渐提高。
  1947年11月下旬,当部队一直向西开进到河北武安接近山西地带时,陈毅、贺龙、王震等军区领导相聚一起,进行了隆重的部队交接仪式。会上,陈毅司令员神情激昂地对全体战士讲:山东自古出好汉,你们渤海军区教导旅就是当今的山东好汉。从今天起,我把你们交给王震同志,他率领你们到西北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广大战士深深感到这一使命的光荣和重大,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极大的飞跃。在此后的一次次战役中,真正将对毛主席的无比崇敬热爱之情,转化为浴血奋战的无穷动力。
  1949年4月以后,随着西北战局的逐步稳定,一系列胜利让部分战士产生了“可以回乡”的思想。为统一大家认识,旅党委向全体战士发出了“进军大西北、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坚定大家为解放全中国英勇奋斗的理想信念。正是在这种信念的强力支撑下,这支队伍终于将革命的旗帜插上了帕米尔高原。
  1950年新疆和平解放以后,为了保卫新疆国防、彻底肃清土匪特务,并克服财政困难,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改善部队生活,该部队认真贯彻毛主席的号召,积极担负起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艰巨任务。广大指战员在茫茫戈壁上,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大生产运动,为新疆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2年底,中央军委作出进疆部队整建制就地转业为农业建设部队的重大决策,针对当时指战员们愿意留在国防部队、愿意回老家种地等思想倾向,该部队明确向大家提出了“扎根边疆、永不换防、永远做一名农垦战士”的号召,在队伍中树起了新的思想旗帜。就是怀着这种高尚的信念,这些来自渤海之滨的农民战士,义无反顾地留在了万里之遥的天山脚下,真正把老渤海精神转化为光耀千秋的兵团精神。
  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组织纪律,确保队伍能打敢打善打
  渤海教导旅经过短短8个月的集训,即投入正式战斗,而后一路奋战,迅速成长为西北野战军的一支劲旅,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
  一是干部配备到位。该支部队从组建开始,中央军委抽调的321名排级以上干部基本上都从王震将军的359旅选配的,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骁勇之士。如旅长张仲瀚为原359旅719团团长,政委曾涤为原359旅719团政委,副旅长贺盛桂为原359旅参谋长,副政委熊晃为原359旅718团代政委,参谋长刘鹏为原359旅南下3支队副参谋长。下辖的3个团中,1团团长刘克明为原359旅南下4支队参谋长,2团团长金忠藩原为359旅718团政治处主任,3团团长陈实为原359旅南下支队副处长,全部是科班出身。同时,渤海各县也调入一大批区、乡干部进入部队,直接编排到各基层连队任职。从上至下大批军事干部的全方位配备,使教导旅全体战士一开始就受到了正规的军事和组织纪律训练,大大加速了他们从农民向正规部队战士转变的进程。
  二是党组织的核心领导。部队建立伊始,就及时成立了旅党委,下设4个团级党委,营连都建立了相应的党组织,重大问题都通过党委决策。不论是激烈的战争期间,还是新疆和平解放后的开发建设期间,各级党代会都坚持如期举行。各级党组织积极配合军事任务的需要,全面作好思想动员和组织纪律工作,始终把统一思想、鼓舞士气作为重中之重,保证党在军队中领导核心地位,使军队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坚强的战斗力。
  三是狠抓日常练兵。苦练精练、常抓不懈是教导旅提高部队战斗能力的根本途径。他们不论是在8个月集训大练兵中,还是在每一次战役结束之后的休整期间,都把日常训练作为中心任务,常抓死抓,确保了每支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第2团团长金忠藩在部队组建之初,对新兵训练近乎苛刻,绝不允许战士投机取巧,他一再向士兵强调: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从队列训练到射击、投弹、拼刺刀、爆破等各个科目的每个动作,他都一招一式亲自示范,甚至连口令都一句一句地教,直到战士们学会为止。各团队都针对将来要面临的长途奔袭等任务需要,利用集训机会,全面加大射击、投弹、野外拉练、夜间行军等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各基层连队纷纷开展练兵竞赛,对涌现出来的技术训练能手,大力表彰奖励,部队战斗力快速提升。这些训练成果,在该旅首次进行的运安战役中即得到充分展现,广大战士在战斗中组织纪律强、作战勇敢无畏,首战大捷。此次战役中,平时训练有素的第2团炮兵连“神炮手”李法合,关键时刻连发百余发八二炮弹,全部命中目标,为部队夺取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是有的放矢抓练兵。整个部队在组建和西进征程中,总是根据环境、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而明确训练重点,达到了提高效率、精兵强练的目的。在组建初期,重点开展作战纪律和常规科目的训练,重在提高队伍的组织纪律性和基本战斗素质,在敢打上下功夫。 1948年6月至9月,部队进入陕西高原敌占区,根据敌人以村寨为据点筑设碉堡的特点,在整训中重点开展以村落攻击战为主的战术训练,大力强化迫击炮平射、打通路障、迫击炮抛射炸药、工事爆破、打坦克、巷战等专项技能训练,极大地提高了部队集中打攻坚战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创造了永丰镇战役以一个军歼敌一个军辉煌战例,活捉敌76军中将军长李日基,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局。
  五是善于总结学习创造。每次战役结束后,都进行认真地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强化改进措施。同时,积极学习先进的战术和经验,大胆进行创造,取得非常理想的实战效果。 1948年6月,为强化村落攻坚战术的训练,张仲瀚旅长专门组织营团级以上干部参观学习国民党的工事构筑及火力配置经验,鼓励大家虚心向敌人学习。当时,许多同志想不通。对此,张旅长明确指出:拒绝学习敌人的长处是“左”派幼稚病的表现。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次实地观摩学习,对提高部队指挥员的攻坚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再如,在爆破敌人碉堡的过程中,爆破手们土洋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棍炮”,就是将一根稍小于炮筒口径的木棍绑上10余公斤炸药,用迫击炮运送,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充分体现了平时训练钻研的辉煌成果。
  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队伍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斗志
  这支部队从组建之日起,就把“思想上建军”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来对待。部队行进到哪里,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战士的思想出现什么苗头,宣传工作就突出什么重点。特别是针对部队整建制由翻身农民组建、80%以上是文盲这一现实,突出改变战士们身上存在的散漫意识、自私意识、狭隘意识等小农意识,扎实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使全体战士逐渐从“小我”走向“大我”、甚至“无我”的境界,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了积极向上、勇往直前、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状态。
  自始至终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在独6旅(教导旅)成为一种传统。1947年4月,教导旅成立仅两个月,为配合稳定部队思想,就在各团分别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第1团宣教队长张洪、第2团宣教队长张波、第3团宣教队长张扬都是延安“鲁艺”培养的文艺骨干。在“三张”的带领下,整个宣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为凝聚部队的战斗力、转变战士思想产生了巨大作用。部队先后成立了歌舞团、话剧团、京剧团,同时在当时惠民地区的渤海一中、二中、四中等各中学招募了300多人,在华东军政大学选调了100多名学生分配到旅团机关,从事文化教育与文艺宣传工作,确保了宣传队伍的高素质、高质量。到1948年时,整个旅的文艺宣传人员已达500多人。 1948年2月起,独6旅政治部还专门创办了油印小报《战鼓报》,生动活泼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宣传教育效果。旅长张仲瀚在延安时就被毛主席称赞为“文化团长”,他经常亲自上台演出,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从部队渤海建军一直到解放后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队文艺宣传机构越建越强,宣传队伍始终是该部队一支非常活跃、非常有份量的队伍。
  坚持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思想教育。 1947年2月部队刚刚组织集训时,好多战士不安心,想家开小差的不少。宣传队就将1团的真人真事编写了歌剧《歌唱刘华顺》和《王大成归队》。说的是刘华顺参军后,他对象三番五次来信,让他回家结婚,刘华顺说:不打倒蒋介石,我绝不回家结婚。另外一个新兵王大成参军后想家开小差了,他父亲把他臭骂一顿,说你忘了本,亲自送回部队,后来成了练兵模范。这两个节目演出后,在新兵中引起强烈反响,全旅借势在新兵中开展了学习刘华顺的活动,把集训大练兵推向了高潮。 1948年1月,为提高战士们的阶级觉悟,教导旅在全体战士中开展了“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为主要内容的冬季思想政治整顿,组织大家开展贫富对比和诉苦斗争。宣传队专门排演了大型歌剧《血汗仇》,极大地感染了广大士兵。战士们纷纷表示,一定为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而奋勇战斗。
  1949年1月,我西北军取得冬季战役的巨大胜利后,有些战士产生了想回家、看父母、要媳妇、过平静生活的想法,开小差之事时有发生。为此,17团在2营开展了一次“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教育,将部队集合在一处很大场地上,按地图标出了全国大部分省份边界,而后佯装打仗,按当时已解放的省份一个一个地去占领,占到哪个省就让哪个省籍的战士留下,并让他回家看爹娘、分田地、娶媳妇,演得活灵活现。但是,随着晋、冀、鲁、豫和部分陕北战士回家后,全营还剩下一半约200人继续战斗,他们大都是南方各省和西北各省的,他们的家乡还插着白旗,父母们受着压迫和苦难……然后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回家的”战士和“回不了家”的战士都受到很大震动。“回不了家”的战士希望战友们能一块帮他们解放家乡;“回了家”的战士则表示:“我们绝不能做半截子革命派,只顾自己没有幸福,只有解放全中国,大家幸福自己才会幸福”。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教育,大家更加坚定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信念。
  领导干部亲自动员,坚持把不健康的思想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是该部队一贯的做法。当1949年底部队准备开赴新疆时,多数战士反映较好,但也有个别战士想不通而离队,主要是心存顾虑,怕冷、怕去了回不了家、怕在路上得病等等,恐惧心理比较重。针对这些情况,师政委熊晃在动员讲话中对与会营以上干部说:“今天这个会就是给大家交底的。这个‘底’就是毛泽东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底’,我们是共产主义者,‘底’就是解放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摆脱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压迫和奴役。那种‘革命到头’的论调,那种‘解甲归田’的想法,只能松懈我们的意志,妨害我们‘凯歌进新疆’任务的圆满实现。 ”旅团部属各连队天天上政治课,大会发言、小会讨论,纷纷保证全员胜利进疆,做到没有1个开小差的。经过思想整顿,部队思想和情绪稳定下来,斗志昂扬地踏上了进疆的征途。
  1950年10月,当部队在新疆极度艰苦环境中开始大规模屯田修渠时,王震司令员来到现场,利用工地休息时间,给战士作形势报告,进一步统一大家思想。他深情地对战士们说:“将来渠修成了,引水种上庄稼,明年就可以动手盖一栋新房子,同志们不能再住地窝子了。在渤海建军的时候,你们不是有个口号,叫‘打倒老蒋回老家’嘛!我却把你们带到戈壁滩上来,要你们在这里安家。革命军人的家在哪?在脚下。革命者,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建家立业就是建设新疆,为了这一天到来,眼下吃点苦,我相信同志们是乐意的。 ”将军的话语,让战士们热血沸腾,极大地坚定了扎根边疆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正面激励,及时做好思想发动和表彰奖励工作,不断强化军人为荣誉而战的职业神圣感,保证了思想工作落地生根。从部队集训练兵开始,各级就始终坚持用正面激励的方法鼓舞士气。几乎每次重大战斗以前,从旅团首长到营连支部层层都组织开展动员大会,让指战员们明确本次战斗任务的光荣和艰巨,动员广大指战员为完成任务全力以赴。争荣誉、战荣誉、保荣誉成为支撑整个队伍攻坚克难、愈战愈勇的强大精神支撑。在1948年10月开展的荔北战役中,独6旅16团3营夜袭东高塬敌军。在全营无一伤亡的情况下,全歼敌整编第38师、第1师各一部,俘敌765人,创造了我军西北战场追歼战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战后3营8连连长李永清被评为“特级战斗英雄”,7连副连长张铭被评为“甲级战斗英雄”并提升为连长,连副指导员王传文提升为指导员,3营营长陈俊生提升为团参谋长。一同配合战斗的17团1营3连在激烈的战斗中,全歼敌整编第38师师部守敌,团里将一面“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流动红旗授给2连。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树起引领队伍奋勇争先的光辉旗帜
  渤海教导旅从组建到最后扎根新疆,每一步前进都凝聚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心血,都展示着各级干部的良好形象。哪里有需要、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各级指挥员就出现在哪里。“跟我上”成为每名干部最响亮的战斗命令,各级干部也因此成为广大战士心中最鲜艳、最光辉、最具感召力的一面面旗帜。
  部队组建时任教导旅第2团2营2连副排长、后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的宁津籍战士刘双全回忆说:1946年12月在组建新军时,干部带头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我是独子,按政策可以不参军,但村里年轻人都盯着我,我心想自己是村长兼民兵连长,我不参军怎么动员人家去?便带头报名参军了,于是村里12个基干民兵只有一个因父母都有残疾没有来,其他11个全部参了军。
  1947年12月举行的运安战役是教导旅组建以来的首次战役,战士们激战7天7夜,取得决定性胜利,在追击逃兵时,副旅长贺盛桂亲自率领战士冒险追击,与敌人展开混战,一举毙伤俘敌1062人,缴获各类枪械600多件。此次战役中,干部的率先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
  在1948年5月的荔镇阻击战中,独6旅为完成掩护彭德怀总司令及西北野战军主力顺利撤退,18团的战士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主动阻击敌人长达14个小时,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直到彭部及主力部队安全通过。战斗中冲在前面、首先牺牲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营连排干部,团长陈国林提着冲锋枪带领战士们齐唰唰地朝敌人猛攻,一口气夺回多个阵地。最后,团长陈国林、3营营长李文泉及多名老红军、老八路和连排级骨干壮烈牺牲。这次阻击战在各级干部的带领下,打出了独6旅的声威,挽救了西北军全军覆灭的危险,得到彭老总的高度评价,明确指示“这个部队要多出干部”。而在接下来1948年8月的壶梯山之战王庄镇一战中,该旅干部表现得更是可歌可泣。 16团2营5连在连长詹永奎、指导员苑德西的指挥下,180多人打得只剩下30多人,营连排级干部打得只剩下1个排长,战士们誓死抗击,终于全歼敌整编第36师28旅第82团。该连被授予“英勇善战王震连”的旗帜。
  在这支队伍中,领导带头不仅是残酷战场上的挺身而出,更重要的是已成为该部管军治军的一种文化。 1949年11月张仲瀚师长带领先锋部队胜利进疆到达焉耆。张师长在与17团副团长谢高忠交流时说:“到新疆来,吃苦是明摆着的,我们是负有长远使命的革命军人,你能吃苦带头,战士们就能无苦不吃。 ”张仲瀚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3年6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将所属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步兵第6师改编为农2师。在这个时候,好多干部都有情绪波动,愿意去国防军。张仲瀚同志当时只有38岁,已任第1野战军22兵团政治部主任兼第9军政委,在师级以上干部中论年龄他最小、论学历他最高,按说他最有条件留在国防军,但为了大局,为了给下面带个好头,他却主动要求留在新疆搞生产建设,担任了兵团副政委。为鼓励更多的官兵留在生产部队,他赋诗一首:“雄师十万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生还玉门关。 ”许多部队的老干部,如农2师师长刘克明、政治部主任阳焕生、参谋长谢高忠,新疆军区司令部参谋长陈实、农8师副政委刘炳正等在张仲瀚同志的影响和带动下,主动放弃回内地、回国防部队的想法,一辈子扎根新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品德,就像一道无声的命令,让战士们看到了心中那面最鲜艳、最光辉的旗帜,正是在这一面面光辉旗帜的引领下,从渤海湾走出的战士们在遥远的天山脚下书写出共和国值得骄傲的精彩篇章,他们铸就的大义大爱、无私奉献、听党指挥、永葆信念的渤海教导旅精神将光耀千秋!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刘宝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