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729期 >> 第03版:人物
名师风范学者情怀
——记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原副院长张承琚
□本报记者 张晓航 本报通讯员 陈显亮

工作中的张承琚


张承琚(右)与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物理系原系主任赵凯华合影


张承琚(左)在山东省第七届大学生科技节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上作总结报告


  个人简介
  张承琚,1953年生于齐河,山东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首批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元件分会委员等。致力于物理基础课教学和新型功能陶瓷新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课题10余项,12项技术成果通过省部级以上技术鉴定,有两项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聘为“天山学者”。
  夏日的一个午后,这座校园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发的。道路两旁的杨树挂满新芽,“文渊林”传来朗朗读书声,体育场上则是结伴运动的年轻人。
  这里是山东大学,一所拥有115年历史的名校。沿着科圣路,记者走进物理学院办公楼,在这里见到了本期“德行天下”栏目受访嘉宾——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原副院长、山东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承琚。今年63岁的他始终微笑着,儒雅又谦和。利用半个下午的时间,张承琚与记者分享了他的故事。
农家娃完成“龙门一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齐河县潘店镇靖庄村,有一个家庭在十里八乡间颇有名气——这家的6位兄弟姊妹中,出了3个大学生,这在当年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张承琚就是其中之一。他回忆说,这与父母的教育和熏陶不无关系,“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打小就教育我们只有认真读书、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他经常给我们买书看。母亲虽是普通农民,但对我们的学业非常看重并要求严格”。
  在学校里,张承琚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写得一手好文章,读书之外,还有做手工的爱好,什么高跷、矿石收音机、玩具火枪,各式各样的小玩意他都会做。他还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小炉匠”,经常为乡亲们锔盆、锔碗、锔大缸,修锁、配钥匙。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这种动手能力会让他受益匪浅。张承琚刚读完小学五年级,“文革”开始了,这不是一个适合读书的时代,正常的学习秩序被打乱,但他仍然尽可能地远离争斗,把更多时间用在读书上。
  机会没有辜负这个努力的少年。 1972年夏天,当时的潘店公社想找一位文笔好的年轻人当文书,已高中毕业在家务农半年的张承琚被学校推荐。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把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很快成为山东广播电台和《大众日报》的通讯员。
  20来岁,正是梦想勃发的年纪,张承琚的梦想是走出去,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看看。他曾报名参军,立志驰骋海疆,却终因身体原因中途梦碎。但他并未颓废,而是加倍努力地工作。另一个机会很快就到来——1975年,因工作踏实、能力突出,张承琚被推荐上大学,进入山东大学物理系(今物理学院)物理专业。“说实话,当时我更想学中文,毕竟有写作特长,但当时能上大学就非常幸运了,哪有什么选择的机会。 ”张承琚回忆道。就这样,一个农家娃完成了人生中的“龙门一跃”。
  物理系是山东大学最早的院系之一,我国著名科学家王普、王淦昌、束星北、丁西林、郭贻诚、雷啸霖等都曾在此任教,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
  从“文革”走过来的年轻人,大多有着强烈的“知识饥渴”,张承琚也不例外,他日夜苦读,贪婪地汲取着知识。读中学时英语他只学了皮毛,当年的物理专业也没开设英语课,为了看懂英文版学术著作,他只能到其他专业去旁听英语课,同时借了一本英语词典从头到尾反复地背和写。
  随着学习的深入,张承琚也越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对于社会进步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意义重大。与此同时,他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也日益高涨。
  在校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克明先生、理论物理学家谢去病先生等给了张承琚精心指导,对他影响颇深。
  进入大学两年后,张承琚就被安排参加省委农业学大寨工作团,去菏泽郓城做支农工作,主要任务是“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学大寨”,一年后才得以返校。1978年底返校后,张承琚跟随研究生班进修了两年,因成绩优异得以留校任教。
身为教师的极致追求
  张承琚的教师生涯持续了30多年,漫长的时间里,他把这一看似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把最基本、最前沿、最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一个完整而真实的物理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教给学生;要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教学中去。
  他密切关注全球范围内学术发展动向并加以研究,及时将最先进的成果、理论和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密切跟踪国内外知名高校物理教学的成功做法以改进自己的教学。他主讲的《物理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山东大学最早的几门国家精品课程;与刘克哲合编的《物理学》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被评为国家“十一五”及“十二五”规划教材。
  在张承琚看来,学物理不单是做理论和分析,也不是会考高分就是好学生,还要具备动手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于是他为“国家理科基地班”的学生设计了物理实时测量技术课程,这是国内首开的、也是该领域内唯一一门实验课。它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给学生完全的自主权,让学生自主选题、组建团队、设计实验方法、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及完成总结报告,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和灵感。正因如此,这些学生格外受欢迎,不等毕业都会被华为、朗讯等知名企业“抢”走。
  张承琚致力于教学手段的改革,尤其擅长借助网络的力量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他打造的物理学网络课程是“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首批重大项目之一,也是当时山东大学唯一的一项,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好评,被评价为“贯穿名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深入挖掘物理内涵”;他带领的团队策划、设计、建成的物理教学网站是当时国内信息量最大的专业教学网站,不仅在各高等院校被广泛使用,而且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参考,也备受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选手和教练员的青睐;网上物理实验室让学生爱不释手,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曾作为成果的一部分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管理“花开两枝”
  教学之外,张承琚在科研方面同样成绩斐然。不过采访时他谦虚地表示:“这些年我只研究了一件事,那就是先进的功能陶瓷材料。 ”
  张承琚刚进入山大时,这所名校在电介质、磁学、理论物理等方面的研究非常活跃,在全国范围内堪称标杆。
  先进的功能陶瓷材料跟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陶瓷杯碗餐具并不是一个概念,它是用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经过粉碎研磨、混合成形和高温烧结等工艺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耐氧化等优点,可用作结构材料、电子材料及功能材料,是新材料界的“明星”。“这是一种高性能介质陶瓷材料,是彩色电视机高压电路中的必备元件,每毫米厚度可耐受数千伏的高压。 ”张承琚拿着一些陶瓷元件样品介绍说,“这就是当年我国彩电国产化的技术瓶颈,彩电生产厂家需要从国外进口核心部件,成本昂贵。后来我们取得了突破,能够自主生产这一元件,才有了后来的彩电进入千家万户。 ”
  张承琚在研究一种交流陶瓷电容器时,国家还没有相关标准,用来测试的设备都找不到,为此他率领团队自制设备进行测试,经常因为种种困难而茶饭不思。不过回顾这些困难,张承琚显得很淡定,他用了两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科研跟炒菜一样,原料、火候、设备都要控制好;很多成果的取得就像盖高楼,并不是一下子就拔地而起,而是需要一砖一瓦地累积。
  30多年来,张承琚曾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在新型高性能介质陶瓷材料、半导体陶瓷材料、导电陶瓷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方面,有12项成果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有2项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张承琚2006年起担任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扛起了推动学校物理学科发展和物理教育繁荣的重任。根据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他主抓了“物理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
  2006年,国家理科基地项目开始实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立项制管理。在张承琚的带领下,学院于2007年争取到两个项目共计300万元的经费。“如果争取不下来,不仅仅是没有经费,还有被取缔国家理科基地名号的危险。 ”结果出来后,张承琚松了口气,“终于保住并能继续建设这一几代物理人为之奋斗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 。
  同时,张承琚教授还抓住国家最后一次设立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机会,带领同事开展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平台,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充实到实验教学中来。最终,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获得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在次年被评选为“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在当时是省内唯一。
  两个国家级平台,是学院实力的象征,为今后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留给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的宝贵资源。
为德州教育事业办实事
  虽然离开德州多年,但张承琚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对于这些年德州发生的大小新闻,他都十分留意,对德州的教育发展更是投入了百倍热情。
  作为德州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客座教授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张承琚几乎每年都到德州学院开讲座、作报告,并为其发展出谋划策,以生物物理为研究重点即是他的建议,在他的帮助下,德州学院于2014年建成了山东省功能大分子生物物理省级重点实验室。此外,张承琚还促成了多场省级以上高规格学术活动在德州学院举办。
  身为山东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承琚非常关注德州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工作,我市十几家中学里都曾留下他的足迹,另外他还热心帮家乡的中学做物理竞赛课程设计。在张承琚看来,科技教育是“千年大计”,虽然见效很慢,但不做一定会危害后代,等再回头再看时就晚了。“为家乡教育尽微薄之力。 ”这是张承琚为本报的题词,也是他最大的心愿。
  对于近些年德州的发展势头,张承琚表示非常看好,“这些年德州变化很大,经济增长稳健,观念也越来越开放,加上当前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未来值得期待。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原副院长张承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