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集团投资的4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日前,位于陵城区丁庄镇,由德信泰和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这批装机容量达49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正以每年发电8000万度的效率,并入国家电网。
在全市,像德信泰和这样的大型光伏发电项目,仅今年上半年并网发电的就有15个,装机容量达154兆瓦。
近年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中节能、中广核、汉能、协鑫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德州,借助本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光伏项目全面“开花”,光伏发电逐步呈现集聚效应。
如今,从厂房到居民楼,从鱼塘、农田到蔬菜大棚,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光伏发电设施。据统计,目前已建大型光伏发电项目54个,总装机容量达632兆瓦,位居全省前列。
被激发的“阳光潜能”
“全年日照大于2660小时,日照率61%,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米5229兆焦,处于全国的较高值区。 ”市发改委能源交通科负责人介绍,我市无论是日照小时数,还是太阳总辐射量,均属全国太阳能光照资源丰富地区,完全能够满足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要求,适合建立大型光伏发电站。
目前,这一曾经沉睡的潜能,正在被不断涌现的光伏项目所激发。“我们是山东第一个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说这话的,是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德州项目的负责人。
这一“国字号”光伏企业,从2010年落地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出手不凡。
总装机容量10兆瓦、年可发电1300万度……项目的投产,不仅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据测算,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712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达1.21万吨。
肇始于此,我市光伏产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光伏+”开始进入更多领域。“大棚装光伏,种菜又发电。 ”在德信泰和光伏电站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王善亮向记者阐释着“光伏+大棚”后产生的新价值。
过去,大型光伏发电站因占地面积大,透光率低,土地资源不能够充分有效利用,发展受限;现在,采用新型的光伏太阳板,安装在温室大棚上方,既不影响室内植物采光,又不耽误发电,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将建400个光伏温室大棚,每个大棚上方都要铺设太阳能电池板。 ”王善亮对这一产业的前景自信满满。
这只是我市光伏发电项目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光伏发电的另一种形式——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厂房屋顶“拓荒”,不仅不占地,还为企业开辟了新的用电渠道,降低了用电成本,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目前,仅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景津集团、乐华陶瓷、宝雅新能源等众多企业都已经在自家宽阔的厂房屋顶上,铺满了太阳能电池组件。
备受重视的光伏投资宝地
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愿意将德州列入投资的宝地,推动着我市光伏产业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光照资源好、起步早、企业准入门槛低、政府服务到位,在众多光伏企业看来,这些因素都是吸引光伏发电项目落地的优势。
在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的平原,这些优势正转化成实实在在的项目。
早在2012年,平原就吸引了中国风电集团前来签约,投资5亿元建设了4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之后,中兴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协鑫集团、中节能等光伏企业纷纷前来投资。龙头企业的落地,使平原光伏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截至目前,平原并网发电的大型光伏发电项目已达6个,总装机容量150兆瓦,在全省县市区中位居首位。
平原县考核办主任张培志,已接连引进了3个光伏发电项目,在他看来,平原能够将光伏企业招引进来,与县委、县政府决策层注重培养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经济新动能息息相关。
近年来,为了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平原一直致力于培植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新模式,光伏产业被列入重点发展领域,还曾聘请国家发改委及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专家编制完善了新能源产业规划,同时细化招商任务,将新能源招商具体到项目、到责任人。“为了让光伏项目尽快落地,我们积极配合做好全程服务。 ”张培志说,今年1月份并网的晟合电力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厂房屋顶上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从开工到并网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期间项目招商负责人盯在现场,遇到难题第一时间协调解决。
平原县发改局局长石院告诉记者,光伏项目落地平原,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快速地融入全县的产业链条,尽快地实现经济价值。
据介绍,去年,平原县全县工业用电量德州排名第一,快速发展的经济实体,急需源源不断的能源供给。
这意味着,光伏电不出县,就能被“吃干净”,可大大降低光伏企业输电过程中的损耗。
光伏发电前景看好
不可否认,我市光伏产业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数据看,目前,光伏发电量仅占全市总发电量的3.5%。
究其原因,光伏发电项目还存有一些发展瓶颈。首先在场地选择上就有诸多限制条件。如要建地面光伏电站,虽然项目审批权限已经下放到县市区,但国家每年有限定的指标。而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对屋顶承重力有严格要求,想要选择合适的厂房并非易事。最初晟合电力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方中兴新能源原本将场地选择在一家服装厂,但最终因厂房承重达不到标准而搁浅。
其次,成本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光伏发电是生存在补贴之上的行业,利润高低取决于补贴和各地电价水平,且从目前来看,补贴力度逐步下降。光伏企业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尚需五六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没有了补贴,原本只有25年运营期限的光伏电站基本无利可图。
随着技术进步,光伏发电与煤电之间的成本价格差距正在缩小。据中节能项目负责人介绍,2010年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第一个项目时,成本价每瓦20元左右;今年在平原并网发电的农光互补项目,成本价已降到了每瓦5元左右,且设备相较之前更为先进。
近年来,国家也在逐步减少补贴金额,并在有些地区推行竞价上网的模式,倒逼光伏企业降低成本。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技术进步,估计在10年以后,光伏发电就可以具备全面与煤电竞争的能力。预计到2040年,我国的太阳能发电可以占到全国发电总量的10%,达到1.2万亿度,替代煤炭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