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向阳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因为规模小,只能眼看着千万元订单与自己擦肩而过,这发生在禹城市向阳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虽已时隔一年,但谈及此事,公司总经理霍春亮还是惋惜不已。
去年,霍春亮几经周折,终于请来了全国著名的生鲜商超——永辉超市采购方面负责人前来考察。
永辉超市是上市公司,在全国有400多家门店,尤其在生鲜领域,更是独占业界鳌头。若能签下这个大单,将改写向阳坡的发展进程。
向阳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禹城坐拥6000多亩农田,霍春亮本来信心满满。但是,永辉超市采购负责人却告诉他:“你们的管理没问题,但我要求的量你们供不了。 ”
“仅拿西红柿来说,永辉超市一天就需要1.5万公斤。 ”霍春亮算了一下账:西红柿生长周期是6个月,一个大棚6个月才能产1.5万公斤,保证每天供应,必须几百个棚接茬种。
不仅仅是西红柿一个单品,在霍春亮看来,以现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求。
去年出台的《德州市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京津冀优质“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
眼下,由于规模小、层次低,我市的“菜篮子”“果盘子”远远载不动京津冀的需求,迫切需要提高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
现实中,大的采购商更加青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记者调查发现,我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高成本、高投入,在外部条件尚未成熟、自我管理经验不足的条件下,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高风险运行状态,限制了其发展壮大。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生产成本
从2009年初创时期的1200亩到如今的6000多亩。 7年,向阳坡规模增长了5倍,今昔对比,霍春亮很感慨——最开心的是种植规模每年都在扩大,但也遇到了不少新困难。最令霍春亮头疼的,是巨大的成本压力。
成本有“看得见的”。包括路、沟、渠、井、电力、农机具等投入,蔬菜大棚的建设成本,工人工资等。
霍春亮估算,每建设一个大棚投入10万元左右。加之农业经营主体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规模经营因其规模性,承受损失也相对大。“土地流转、人工、农机等成本上升速度都很快,投资达产后,如果遭遇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损失惨重,投资回收难度会更大。 ”霍春亮说。
成本也有“看不见的”。比如,雇工“出工不出力”,增加了很多隐性成本。
德州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超对此深有感触。
过去很长时间,公司位于德城区黄河涯镇的鑫秋采摘园,种植方面都是采用了雇工的形式。按天算工资,干多干少都一样钱,由于管理跟不上,很多雇工工作时闲聊拖沓,一天能干完的活往往要干3天。“农业生产环节复杂,每个环节都派一个人盯着,不现实。 ”张超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这客观上推高了公司最终产品的价格——卖少了不划算,卖多了就没有了竞争优势。
此外,还有一项支出——保安费,是张超此前没有想到的。
每当收获季节,挂在枝头新鲜又水灵的水果很诱人,有路过的个别村民顺手摘一个尝尝鲜。“摘一两个没什么,但架不住人多,损失就大了。 ”张超不得不从保安公司聘了几名保安,不定时巡逻。“散户就没有这项开支,一方面,他的规模小,自己看得过来;另一方面,都是乡里乡亲、熟人熟脸,很多人有所顾忌。 ”张超说。
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打算或已经放弃了单纯的雇工模式,而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
齐河县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战东就打算与农户联手,形成利益与风险的共同体。
今后,每建一个大棚,公司都会联合一家农户共同出资。具体方案是,农户出资60%,公司出资40%,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育苗、农资等方面服务,有专门的植保团队,收货后再统一收购。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不必再为农户出工不出力发愁。 ”董战东很看好这个思路。
霍春亮早已将这种模式搬进了向阳坡。稍有不同的是,在向阳坡,公司投资兴建蔬菜大棚后,农户以8万元价格购进,如果一时拿不出钱,公司可以担保贷款。与此同时,公司负责技术、农资、农产品销售等,农户付出劳动,最后按收益分成。产出越高,农户收益越大,农户与公司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公司也节省了管理和工资投入,减少了很多隐性成本。 ”霍春亮说。
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投资的主体仍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他们来说,资金短缺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依靠自有资金滚雪球式的发展,但农业种植成本回收周期长,大大限制了发展步伐。“根据我们的实力,每年只能建为数不多的大棚,相对发达地区而言,速度太慢了。 ”董战东说。
为什么不采用订单农业的形式,引导农民自己投资种植,公司通过协议回购,从而减少企业的投资压力呢?
武城县中椒英潮公司一位负责人认为,企业与农户一旦形成松散的关系,会失去市场的把控能力,并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现实中,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契约精神,往往出现恶意违约的情况。“只要别人多出一两块钱,大多数农民就不会再履行承诺,转而卖给其他商贩。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等到价格大跌时,企业还得按照订单价收购。极少数农民甚至出现前几年价格高时不向企业销售,价格暴跌了却要求企业执行合同的情况。现在不少企业也不愿意通过订单方式收购农产品,订单农业在不少地方难以为继。
目前,中椒英潮只跟大型的专业种植合作社签订订购协议,散户基本不考虑。
扶持要精准信贷要给力
我市受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负责人均表示,在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我市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政策,有力扶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
不过,也有人认为,目前扶持多是“大水漫灌”,对于有良好发展势头的经营主体而言,作用并不明显。
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我市涌现了一大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这是可喜的现象,但也不同程度出现了“空壳化”问题。“‘空壳’的农场很容易造成国家扶持资金的浪费。 ”因此他建议,对于发展势头良好、带动能力强、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进行精准扶持,在资金上予以倾斜,在政策上予以重点关注。
对于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最需要的还是信贷扶持。
这些经营主体初期投入较集中,资金需求量大,而大都缺少可抵押的资产,融资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拦路虎”。“商业银行也是企业,也有风险、利润的要求,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但难与银行的需求匹配。 ”我市一位金融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农村信用部门由于贷款额度小、利率高、还贷期短,很难适应周期较长的农业开发项目。
有专家建议,要调动信贷机构的积极性,需要风险可控、利润有保证、便捷高效,应尽快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资金的介入,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明确借款主体,解决弱担保、弱抵押的问题。
我市一位家庭农场主则建言,金融部门应对信用等级高的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准许其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进行抵押贷款。同时,支持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担保贷款,设立专项保险,财政给予适当补贴,从而提高保险额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其发展有充足的资金。
有观察人士认为,现代农业离不开资本的参与。对于这些愿意大规模流转土地投身农业的大户来说,政府为之提供稳定的环境,显然更利于吸引企业长期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更应该扮演服务的角色,企业自然会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调整发展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