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面对被鬼子冲散的队伍,张洪海急中生智,扛起红旗直奔房顶——
一面红旗挽救战局
作者:王倩倩本报



  “八一”前夕,庆云县民政局,90岁的抗战老兵张洪海,在儿子的陪同下,前来领取慰问物品。虽然由于腿脚不灵便,只能一点点地挪着步子,他仍腰杆笔直,倔强地一次次避开儿子的搀扶。
  “抗日战争时期的事儿,俺爹从来没忘记过,在家里一有空就跟我们讲。”老人的二儿子张龙印说。果然,得知我们要听他讲述抗战时期的故事,张洪海非常高兴,刚坐下来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就兴致勃勃地讲起了那些打鬼子的岁月。
  1925年,张洪海出生于庆云县庆云镇陶家村,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但一家人和和美美。抗日战争爆发后,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日本人经常到村子里抢东西、抓劳力。 1942年冬天,张洪海被日本鬼子抓去修炮楼,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遭受打骂,受尽虐待。
  一次,趁着八路军攻打炮楼,张洪海等10多个劳工终于逃出了日本鬼子的魔爪。这段经历,让张洪海认识到鬼子的残酷,他决定参加八路军,投身抗日。 1943年9月,张洪海如愿参加了庆云抗日救国军县大队。
  抗日战争期间,张洪海参加的大型战斗就有近30次,并在纪家铺大战中,不顾危险,高举一面红旗,挽救了战局。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2年张洪海退伍复员。
  回乡后,张洪海担任过庆云镇生产队长等职务,并组织起自己的家庭,养育了5个子女。现在,他由3个儿子轮流赡养,儿女们都十分孝顺。

老兵档案


姓名:张洪海

年龄:90岁

民族:汉族

籍贯:庆云县庆云镇陶家村

所在部队:庆云抗日救国军县大队

担任职务:班长

  我家里人都是农民,从小长在农村,我也没学什么文化,打记事起就跟着爹娘种地。那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日子一直过得还算安稳。
  但是1937年日本鬼子发动侵华战争后,不久就到了庆云,他们经常带着汉奸、伪军到村子里烧杀抢掠,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胆颤心惊。

被抓劳工,趁乱逃出魔爪


  1942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天刚开始泛白,我正在家里睡觉,只听到外面一阵很响的嘈杂声。我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跑出去一看,只见五六个鬼子和伪军正拿着带有刺刀的步枪抓劳力。
  一看情形不对,我转身往屋里跑,但是一个眼尖的鬼子看见了,大喊一声,用枪指着我。我才十六七岁,从没见过这种场面,吓得不敢跑了,只能跟着他们走,当时和我一起被抓的还有20多人。
  我们被带到中丁乡徐家村修炮楼。乡亲们恨鬼子,都不好好干活,鬼子就用枪逼着我们挖土、运送材料。我们干得是力气活,可鬼子一天只给我们一顿饭。不仅吃不饱,还穿不暖,冬天下雪时我们大部分劳工都穿着单衣,冻得不行。干活的时候,只要动作稍微慢一点,就被鬼子用枪托打,常常被打得头破血流,我也不例外。当时,我打心里恨死了鬼子,下决心逃出去后一定要打死他们。
  就这样,我们被鬼子拘禁了几个月。一天夜里,我们刚刚睡下,就听见噼里啪啦的枪声,心想一定是发生了战斗。我们偷偷起身,趁鬼子打起仗来自顾不暇,终于跑了出来,逃出了魔爪。

激战纪家铺,营救被困兄弟部队


  父母看到我逃回了家,高兴得流下了眼泪。后来,我才知道攻打鬼子炮楼的,是八路军的游击队。 1943年9月,我报名参加了庆云抗日救国军县大队,当时心里甭提多高兴,终于能打鬼子了!
  要说印象最深的一场战斗,就不得不提纪家铺那次。记得那一次,一支八路军游击队路过三里庄时,不慎走漏了消息,在向纪家铺方向转移的过程中,被鬼子和伪军围困。
  我当时正跟着县大队在李营村驻扎,接到上级命令,配合八路军四区队的三个营营救被困部队。顾不上吃饭,我们立刻急行军向纪家铺奔去。
  到了纪家铺,我们县大队100多人,和被困的兄弟部队里应外合,夹击鬼子,打得他们只能依靠建筑物死守。这时,军分区六旅的一个营也赶到纪家铺,打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冲破了鬼子的防线,开始了肉搏战。
  但是,因为我们这边参战的部队比较多,之间的协作并不是很密切,打着打着就散了,很难形成合力。鬼子的枪好,我们的优势很快没了,伤亡多起来,战况开始对我们不利,情况危急。

只要我在,红旗就不能倒

  我们的队长叫刘马战(音),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不停地高声吼着,指挥着部队,但由于场面实在太混乱,很多人根本听不见。
  这时候,我看到了我们队伍的红旗,心里突然有了主意。我扛起大旗,从一家农户院里爬到屋顶上,不断地挥舞,怕大家伙儿注意不到,还拿着枪朝天上开了一枪,并大喊“打倒日本鬼子! ”
  一时间,我成了鬼子的靶子。听着耳边呼啸的子弹声,我心想,只要还活着,红旗就不能倒,于是咬牙坚持着。
  我手中的这杆红旗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的队伍开始向着这里集结,鬼子吓得四散逃跑。等到基本集结完毕,我们重整队伍,向敌人追去,一直追出去好几公里,杀死了30多个鬼子,赢得了胜利。
  战斗完毕,军分区六旅的首长找到我的队长,点名要见见在屋顶上扛红旗的小子。见到我后,首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小子,要不是你,我们的伤亡就大了,你立了大功了! ”我不知道该咋回答,只会摸着头傻笑。后来,在县大队庆功会上,大队领导又专门表扬了我,还提拔我当了班长。本报记者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 胡志强 于德亮 王晟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面红旗挽救战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