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志在指导学生。王倩倩 摄
在德城区,张建志的名字已成为剪纸艺术的一张名片。 2015年,建志剪纸制作被列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张建志获得优秀传承人展示奖。
遍寻国内名师
张建志出生在禹城市房寺镇一个叫张庄的小村,祖母心灵手巧,谁家有喜事,都来求她帮着剪窗花。三四岁的时候,小建志就常常蹲坐在祖母跟前,看她把一张张红纸剪成花鸟鱼兽。老人手里的剪刀一放下,他就拿起来剪这剪那,到六七岁的时候,小建志的“作品”就常得到大人的夸赞。
一直到大学,张建志的这一爱好始终没放下,一有空就钻研剪纸艺术,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书法和绘画。参加工作后,为提高剪纸技艺,张建志经常利用休班的时间外出寻师学艺。
2006年10月,张建志听说山西平遥有个小刘村,家家户户都剪纸。几经打听,他来到这个村子,被一户人家大门上贴的剪纸吸引住了,画面优美,刀法独特。带着好奇,他推开大门,谁知,猛然间从院里窜出一条大黄狗,朝他腿上狠咬一口。这家主人跑出来,喝斥住黄狗,并带他去附近门诊清理伤口注射疫苗。张建志坚持自己掏钱治疗,并表达了想拜师学剪纸的意愿。
张建志的诚意打动了这家人,剪纸老匠人杨莉收下了这个徒弟。近十天里,张建志一天十五六个小时手拿刻刀,反复揣摩和练习,这股韧劲令杨莉老师深深感动,又把佛山、天津、张家口的剪纸前辈介绍给他。张建志博采众长,作品既有南方的细腻,又有西北的粗犷,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
靠诚信赢市场
2008年,张建志决定辞去工作,开办剪纸工作室。缺少资金,他说服家人,卖掉了位于市中心的房子,过上了租房的日子。为完成一幅剪纸作品,张建志常常在工作室一待好几天,有时要修改四五十遍,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经过不懈的努力,随着8米长卷《百子图》和7米长卷《十二金钗》相继问世,并备受好评,张建志在德州剪纸圈里开始小有名气。
作品有了,可销路成了问题。如何打开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德州剪纸,一直困扰着张建志。2010年,他开始尝试借助网络平台销售自己的产品。渐渐地,订单越来越多,他的年俗和婚庆题材的剪纸,每年销售近200万张,经常断货。
尽管如此,张建志对作品的要求从来没有放松,从设计、剪刻到装裱,都严格把关,一丝不苟。2014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70多位参展客商将他的剪纸作品抢购一空。
张建志定了条规矩,如果一件作品出现瑕疵,整批订单免费。2010年,石家庄和天津两名客商订做的作品,分别出现了一处“断刀”,张建志发现后马上通知了他们。对方觉得张建志生意刚起步,愿意按原价的百分之八十付款,并把货款打到了账户上。张建志坚决拒绝,执意把货款打了回去。
免费培训上千人
如今,张建志成功了,却始终保持着当初的节俭。他的工作室里,一直没安空调。 “艰苦的条件,能激发斗志,让咱不忘本。 ”张建志说。在生活上非常节俭的他,培训学员上,总是很大方。
张建志培训的学员超过千人,德州人来学,不仅不收培训费,就连刻刀、纸张也免费提供。 “我就是为传承剪纸艺术,那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多一个人学,就多一粒火种。 ”张建志说。他的学员遍布全国各地,2012年,香港学员郑晓昕专门慕名前来拜师。
学员里,不乏身有残疾和家庭困难者,张建志都竭尽所能帮助他们。 2013年4月的一天,他接到一个叫李明的陌生人打来的电话,说想学剪纸。张建志当场应允,可李明说自己行动不便,原来20岁的他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
张建志二话没说,第二天便带着工具、纸张赶到李明家里。从那以后,张建志成了李明家里的常客,不仅传授技艺,还四处帮他推销作品。去年一年,李明通过剪纸挣了5000多元钱,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传承德州剪纸艺术,反映地域文化和发展变化”一直是张建志坚持的。如今,他还有一个想法,准备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创作一幅能够反映德州变化的剪纸作品,并已开始前期准备工作。
□本报记者 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 方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