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父亲张希林是中共地下党员,交通站设在家中北屋的地道里,从10来岁起,儿子张洪杰就帮八路军送情报——
父子俩的抗战



  

老兵档案

姓名:张洪杰

年龄:88岁

民族:汉族

籍贯:临邑县林子镇西张村

所在部队:冀鲁边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特务营

担任职务:通讯员


  5月15日,记者一行人来到了抗战老兵张洪杰所在的临邑县林子镇西张村。刚进院门,88岁的张洪杰老人就热情地张罗着让座、沏茶。
  虽已是耄耋之年,张洪杰依然腿脚利索、声如洪钟。听说我们来寻访抗战老兵,老人有些激动,跟我们讲述起他和父亲的抗战故事。
  在张洪杰眼里,父亲张希林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给县里几个大户人家当教书先生。变化发生在1938年,家中北屋底下突然多了个地洞,父亲和几个叔叔伯伯经常在里边开会,神神秘秘的,还叮嘱他不许出去乱说。后来,张洪杰才知道这里是党的地下组织,父亲任党小组长,他们以教书作掩护,在郑家镇小张家、大付家、台家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党的组织。
  1940年正月,这个地下交通站暴露,张希林被捕,经过近一年的营救,直到腊月才被“保释”回家,但被敌人打瞎了一只眼睛。之后,为躲避日军和伪军的搜捕,张希林带着一家老小离开家乡,辗转齐河、济南等地,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正是在这个时候,张洪杰开始帮父亲送情报,他年纪小,不易被察觉,人也机灵,总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成了父亲的左右手。
  1943年,一家人回到了林子镇西张村,张希林担任大宋家抗日高小校长。这期间,他组织破坏了敌人的交通线。1945年,张希林唯一的眼睛又失明了,组织安排他回家休养,由当时的陵县民政部门每月发给50斤小米。1958年,张洪杰考虑到自己已经能赡养父亲,主动放弃了这50斤小米。 1964年,张希林去世。
  1945年大反攻前夕,在父亲的支持下,张洪杰正式入伍,成了一名通讯兵,随部队一路从黄河涯打到禹城,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9年,张洪杰因病退伍后回到家乡,他当过多年的村干部,带领村民挖河治水,动员年轻人参军保家卫国。
  如今,张洪杰与小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 “我们家现在已经有40多口人了,孩子们都很孝顺。 ”张洪杰说,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自己从没想过还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


  说起我的抗战故事,就不能不提我的父亲。他叫张希林,是个教书匠,在县里的几个大财主家当老师。父亲字写得好,也很会画画,书生气很足。

被敌人打瞎一只眼睛,父亲没有低头


  记得那是1938年,家里的西屋底下突然多了个地洞,父亲和几个叔叔伯伯经常进进出出。那时父亲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小组长,副组长是陵县神头镇小高家村的王玉阁,通讯员是陵县滋镇罗院的李成林,我家就是党的地下交通站。
  对于父亲的抗日活动,年幼的我毫不知情,直到1940年正月父亲被逮捕。
  日本鬼子把父亲抓到罗院据点,日夜拷打,用尽了老虎凳、辣椒水等酷刑,还打瞎了他的一只眼。但父亲没有向敌人低头,保证了党组织的安全。父亲被捕后,组织上想尽办法营救,家里也卖了宅子、土地,到处打点,直到腊月里才把他保了出来。
  回 到 家时,父亲遍体鳞伤,依然处于敌人的严密监视下。父亲回家后的第三天夜里,鬼子往我家扔了手榴弹。
  为保护一家人的安全,刚过年,组织上安排我们一家搬到了齐河县张可达村。在那里,父亲卖画,我卖杂面条、冰棍儿维持生计,继续从事党的工作。

举家流亡,我成了父亲的小小交通员


  不久,这里的党组织也暴露了,那时我奶奶已经80多岁,多亏了她,带着我和父亲躲到白马山丁家沟,才逃过一劫。
  后来,我们一家人在齐河、济南、临邑等地不断搬迁,父亲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父亲一只眼睛失明后,特征过于明显,传送情报很容易暴露,从1941年开始,我便当起了他的联络员。
  每当要执行任务,我就推着卖杂面条的小摊,借着走街串巷地吆喝叫卖,悄悄将情报送出去,经常一天跑几十里地。我年纪小,不容易引起日军和伪军的注意,就算路上遇到盘查,因为原本就卖杂面条,也很容易糊弄过去,因此总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直到1943年,我们全家才结束了流亡生活,回到西张村,父亲担任大宋家抗日高小校长。这期间,他组织大挖交通沟、地道,破坏敌人的交通线。
  1945年,对日大反攻即将开始,地方上动员青年参军,父亲支持我去。这时,父亲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我放心不下,但他说大敌当前,国比家重要,毅然送我上了战场。

  战场上,失去了最亲爱的战友


  于是,我成了一名通讯兵,跟随队伍从黄河涯一路打到禹城。在战场上送信,总是要到最前线去,我拿着把小马枪,经常是趁敌人火力较弱的时候,打着滚过去。
  一次战斗中,我失去了同在通讯班的战友小魏子。那次,领导命令我和小魏子传信前线的连队分头进攻,将敌人的火力撕开一个豁口。得令后,我俩一个往南,一个往北,分别执行命令。没想到这竟是永别,战斗结束后,我才得知小魏子执行完任务后,牺牲在回来的路上。
  那时,临邑往南百十里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炮楼,吕家、信家、蒋庄、罗院,都驻有鬼子的据点。每打下一个据点,都有很多像小魏子一样的战友牺牲,正是这些英雄的鲜血,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
  □本报记者 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 隋桂婷 周文彬 夏维波
  感谢德州市档案局、临邑县档案局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父子俩的抗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