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88岁的老兵牛玉森,13岁参加抗日,亲历了战争的艰苦和残酷——
抹不掉的戎马记忆
作者:尹晓燕王倩倩本报



  

老兵档案
姓名:牛玉森
年龄:88岁
民族:汉族
籍贯:乐陵市西段乡杨铁匠村
所在部队:靖远县大队
担任职务:勤务员、司务长、文书
  近日,在乐陵市北关,一处僻静的院落,记者见到了88岁的抗日老兵牛玉森。老人身体康健,只是有些许耳背,需得大声交谈方能听见。
  牛玉森老人是乐陵市西段乡杨铁匠村人,小时候在本村上过3年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遭到日军破坏,便中断了读书生涯。为寻求出路,年仅13岁的牛玉森不顾家里反对,孤身投奔到抗日队伍中。
  参军五六年,他曾经历过日伪军多次 “铁壁合围”,与敌人反复拼杀。他所在的靖远县大队曾经历过惨烈的大桑树战役。
  据相关记载, 1943年2月24日,铁营洼大扫荡之后的21天,日伪军集结近万人,对乐陵县大桑树村一带进行 “拉网扫荡”,军区政委周贯五率铁帽子五连击溃小股伪军,越过鬲津河北上,其他各部也相继转移。唯靖远县独立营向南,与日军主力遭遇,陷入重围,与敌展开肉博,几乎全军覆没。
  而此次战役恰发生在靖远县大队整编后的第二天,牛玉森被分配到区连队并未与独立营参与此次战斗,幸免于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牛玉森因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几乎不能进食,便转业回到乐陵,任区委组织干事,后又任乐陵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生公社党委书记、乐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乐陵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调研员等职,直至1990年离休。


  我自小特别爱读书,家里把我送到了本村的学校,一直读到了小学 3年级,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日本鬼子破坏。有书不能读,只能日日待在家里。全都是日本鬼子害的,着实可恨,那时我就想与其天天待在家里无事可做,还不如去打鬼子。
  虽有了这个念头,但因刚满13岁,家里人不同意我参军。有一天晚上,趁家人不注意,我就偷偷跑出了家门,直奔一个舅姥姥家去。因为听说舅姥姥家的表叔是地下共产党员,兴许他能帮我参军入伍。
  直至深夜,我到了舅姥姥家,说明来意,第二天被送到了胡家乡地下共产党小组。在那待了两日,靖远县大队转移到了胡家乡史家坟村,距共产党小组所在地不远,领导决定将我送到靖远县大队。我听闻后,高兴得一蹦老高。
  县大队的领导看我虽年龄小,但个头不矮,身体也壮实,于是让我在大队供给处当起了勤务员。打水打饭,向老乡借被子,给战士们分房子都是我日常的工作。那时候大队有个张会计,日日拿着算盘子写写算算。我虽只上过3年学,但读书时算盘子打得好,看他打算盘子我便手痒起来,便跟他说:“张会计,你一个人算账太累,要不我帮帮你?”张会计却不以为然, “你个小毛孩还会打算盘?”话虽这样说,张会计便让我打,他在一旁看着,接连两日,一个数我都没算错。
  于是,我会打算盘记账的事传遍了整个县大队。大队部便给我安排了一个新的工作——司务长。粮食供给、管理菜金、保障部队伙食,工作更加繁杂。虽然辛苦,但也得到了大伙儿的认可,都说,“这小孩司务长比老人干得还精呢,伙食也有了改善”。
  司务长干了两年后,我又被分配去管理成衣。那时候部队穿的衣服都是从老百姓那里买来土布,再到地下室进行染色,最后晾干制成成衣。赶集买布、记账都成了我的活儿。到后来,县大队整编,我被分配到了区连队,做起了文书。
  虽然在部队,我多是负责后勤工作,却也亲历了战争的艰苦和残酷。

  那时候,日伪军经常包围县大队。为躲避敌人围剿,我们常在夜里行军,一般几十里地,最远时一晚上行军120多里。
  那一次,我们县大队刚转移到了西段乡张元标村,距离我家已经不远了,本想有机会能够跟家人见上一面。但刚到张元标村,还没来得及住下,就侦查到我们已被敌人发现,于是赶紧转移,行军整整一夜,走了120多里路,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到了阳信的一个村子,战士们都顾不上吃早饭,累得躺下就睡着了。
  行军途中,常常缺吃少喝,有时候实在饿得没办法,只能向途经的老乡家要口饭吃。有一次我向老乡要了一个高粱饼子,走一步咬一口。但因身边没水,实在难以下咽,当时县大队有4匹马,我实在渴极了,只得用马尿湿了湿嗓子。
  打仗苦点还不打紧,最令人痛心的是战友牺牲。一次,部队在河北姜庄、闫庄一带驻扎不久,鬼子从北面上来了,炮轰整个村子。部队决定留下一部分兵力与鬼子对战,其余的撤退。留下的同志利用村里的厕所、猪圈跟鬼子对战,我们向南撤退。撤退中,跟我一起的一个同志不幸被打中,我眼睁睁见他倒在了血泊中。前一秒他还同我并肩作战,下一秒就阴阳两隔了,那种滋味,只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懂得。
  □本报记者 尹晓燕 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 刘文峰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抹不掉的戎马记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