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姓名:牛玉森
年龄:88岁
民族:汉族
籍贯:乐陵市西段乡杨铁匠村
所在部队:靖远县大队
担任职务:勤务员、司务长、文书
近日,在乐陵市北关,一处僻静的院落,记者见到了88岁的抗日老兵牛玉森。老人身体康健,只是有些许耳背,需得大声交谈方能听见。
牛玉森老人是乐陵市西段乡杨铁匠村人,小时候在本村上过3年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遭到日军破坏,便中断了读书生涯。为寻求出路,年仅13岁的牛玉森不顾家里反对,孤身投奔到抗日队伍中。
参军五六年,他曾经历过日伪军多次 “铁壁合围”,与敌人反复拼杀。他所在的靖远县大队曾经历过惨烈的大桑树战役。
据相关记载, 1943年2月24日,铁营洼大扫荡之后的21天,日伪军集结近万人,对乐陵县大桑树村一带进行 “拉网扫荡”,军区政委周贯五率铁帽子五连击溃小股伪军,越过鬲津河北上,其他各部也相继转移。唯靖远县独立营向南,与日军主力遭遇,陷入重围,与敌展开肉博,几乎全军覆没。
而此次战役恰发生在靖远县大队整编后的第二天,牛玉森被分配到区连队并未与独立营参与此次战斗,幸免于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牛玉森因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几乎不能进食,便转业回到乐陵,任区委组织干事,后又任乐陵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生公社党委书记、乐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乐陵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调研员等职,直至1990年离休。
我自小特别爱读书,家里把我送到了本村的学校,一直读到了小学 3年级,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日本鬼子破坏。有书不能读,只能日日待在家里。全都是日本鬼子害的,着实可恨,那时我就想与其天天待在家里无事可做,还不如去打鬼子。
虽有了这个念头,但因刚满13岁,家里人不同意我参军。有一天晚上,趁家人不注意,我就偷偷跑出了家门,直奔一个舅姥姥家去。因为听说舅姥姥家的表叔是地下共产党员,兴许他能帮我参军入伍。
直至深夜,我到了舅姥姥家,说明来意,第二天被送到了胡家乡地下共产党小组。在那待了两日,靖远县大队转移到了胡家乡史家坟村,距共产党小组所在地不远,领导决定将我送到靖远县大队。我听闻后,高兴得一蹦老高。
县大队的领导看我虽年龄小,但个头不矮,身体也壮实,于是让我在大队供给处当起了勤务员。打水打饭,向老乡借被子,给战士们分房子都是我日常的工作。那时候大队有个张会计,日日拿着算盘子写写算算。我虽只上过3年学,但读书时算盘子打得好,看他打算盘子我便手痒起来,便跟他说:“张会计,你一个人算账太累,要不我帮帮你?”张会计却不以为然, “你个小毛孩还会打算盘?”话虽这样说,张会计便让我打,他在一旁看着,接连两日,一个数我都没算错。
于是,我会打算盘记账的事传遍了整个县大队。大队部便给我安排了一个新的工作——司务长。粮食供给、管理菜金、保障部队伙食,工作更加繁杂。虽然辛苦,但也得到了大伙儿的认可,都说,“这小孩司务长比老人干得还精呢,伙食也有了改善”。
司务长干了两年后,我又被分配去管理成衣。那时候部队穿的衣服都是从老百姓那里买来土布,再到地下室进行染色,最后晾干制成成衣。赶集买布、记账都成了我的活儿。到后来,县大队整编,我被分配到了区连队,做起了文书。
虽然在部队,我多是负责后勤工作,却也亲历了战争的艰苦和残酷。
那时候,日伪军经常包围县大队。为躲避敌人围剿,我们常在夜里行军,一般几十里地,最远时一晚上行军120多里。
那一次,我们县大队刚转移到了西段乡张元标村,距离我家已经不远了,本想有机会能够跟家人见上一面。但刚到张元标村,还没来得及住下,就侦查到我们已被敌人发现,于是赶紧转移,行军整整一夜,走了120多里路,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到了阳信的一个村子,战士们都顾不上吃早饭,累得躺下就睡着了。
行军途中,常常缺吃少喝,有时候实在饿得没办法,只能向途经的老乡家要口饭吃。有一次我向老乡要了一个高粱饼子,走一步咬一口。但因身边没水,实在难以下咽,当时县大队有4匹马,我实在渴极了,只得用马尿湿了湿嗓子。
打仗苦点还不打紧,最令人痛心的是战友牺牲。一次,部队在河北姜庄、闫庄一带驻扎不久,鬼子从北面上来了,炮轰整个村子。部队决定留下一部分兵力与鬼子对战,其余的撤退。留下的同志利用村里的厕所、猪圈跟鬼子对战,我们向南撤退。撤退中,跟我一起的一个同志不幸被打中,我眼睁睁见他倒在了血泊中。前一秒他还同我并肩作战,下一秒就阴阳两隔了,那种滋味,只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懂得。
□本报记者 尹晓燕 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 刘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