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农技专家臧彦扎根基层20载,把多项先进蔬菜种植技术引进禹城——
当好菜农的技术“保姆”

臧彦(左)在蔬菜大棚做技术指导。



  今年43岁的臧彦,在禹城小有名气,很多菜农都认识这个身材不高,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农技专家。
  

一头扎进泥土地,跟老菜农当学徒


  4月13日,禹城市李屯乡鑫利蔬菜专业种植基地内,十几名工人正忙着将刚采摘的大棚黄瓜装箱外运。时至今日,负责人李美利依然清楚地记得多年前臧彦来学种菜的事。
  “那时候臧彦刚从德州农校毕业,到蔬菜局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次我们村高大爷家的黄瓜叶子枯黄,不知道咋回事,就打电话到蔬菜局咨询,正好是臧彦接的电话。 ”李美利说,臧彦知道这件事后,骑自行车赶了40公里来到李屯乡辛高村,在村里住了半个月,和村民一起研究,终于把黄瓜的黄叶病给治好了。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小伙子有韧劲儿,能成事。 ”李美利说。
  1996年,臧彦主动申请到禹城最偏远的莒镇、李屯乡驻村,这一去就是两年。两年时间里,他俯下身子学习,吃住在大棚,仔细观察,用心向老菜农请教,熟练掌握了番茄、甜椒、鸡腿菇等蔬菜的栽培技术。他也因此多次获得禹城市“千人驻村先进个人”“德州市蔬菜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两次“偷钱”外出取经,成蔬菜种植行家

  “2001年,为了学习新技术,他竟瞒着我把家里仅有的2000元存款取出来,跑到北京、寿光等蔬菜种植基地去学习。 ”谈起丈夫当年“偷钱取经”的故事,臧彦的妻子王淑华记忆犹新。
  “1996年之前,禹城的盖韭技术不成熟,加上灰霉病作祟,产量很低。 ”臧彦说,菜农没少费力,收成却甚微,看到他们紧锁的眉头,自己决定到种植盖韭技术成熟的寿光去学习。他跑遍寿光所有种植盖韭的蔬菜基地,学成归来。
  臧彦的技术,到了菜农们那里,就能点“菜”成金。臧彦引进的韭菜专用膜和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已在禹城推广1200多亩,打造出“十里望盖韭”等知名绿色蔬菜品牌,为禹城菜农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他在全国开创性提出的“半夏芹菜三沟配套栽培技术”,当年就在禹城推广3000亩,为菜农增收400多万元。
  2009年,有机蔬菜的概念火爆全国,看到这里面蕴藏的巨大商机,臧彦忍不住心头又痒了,他“故伎重施”,瞒着妻子向朋友借了3000元钱,到北京大兴区蔬菜园学习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臧彦的技术有了大用处,为禹城有机蔬菜顺利打入京津高端蔬菜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自掏腰包办夜校,不收菜农一分钱

  2006年,为了让更多人掌握蔬菜种植技术,臧彦自费购买了200多套蔬菜栽培技术书籍,向邻居借了30多套小马扎,在老家办起了“农民技术夜校”,很快打出了名号,前来学技术的菜农络绎不绝。
  “不光我们禹城,就连齐河、临邑的菜农也都来向他学技术。他不收学费,我们不好意思空手来,可送他点儿笨鸡蛋、新鲜瓜枣等土特产,都被拒绝了。 ”同村的菜农姜秋生说,臧彦办这个夜校,全是自掏腰包,从没向菜农们收过一分钱学费。
  晚上,臧彦在夜校教菜农们基础知识,白天,他又到地头上、大棚里,手把手地教他们农业技术,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菜农们看来,有臧彦在,他们种起菜来,心里踏实。
  熟人眼里的臧彦,有钻劲儿、肯吃苦。从事蔬菜技术指导工作以来,由他主持实施的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推广项目达30多项,其中越夏白菜和越夏番茄高产栽培,填补了山东省蔬菜栽培两项空白。
  20多年辛勤汗水洒在田间,臧彦不仅获得了菜农们的赞誉,更获得了多项沉甸甸的荣誉。 2007年,他被授予“山东省农村技术二传手”光荣称号。去年底,臧彦入选澳佳杯第三届“金草帽”基层农技专家,是德州市唯一的入选者。
  □本报通讯员 李月 陈红 曲献普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当好菜农的技术“保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