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彦(左)在蔬菜大棚做技术指导。
今年43岁的臧彦,在禹城小有名气,很多菜农都认识这个身材不高,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农技专家。
一头扎进泥土地,跟老菜农当学徒
4月13日,禹城市李屯乡鑫利蔬菜专业种植基地内,十几名工人正忙着将刚采摘的大棚黄瓜装箱外运。时至今日,负责人李美利依然清楚地记得多年前臧彦来学种菜的事。
“那时候臧彦刚从德州农校毕业,到蔬菜局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次我们村高大爷家的黄瓜叶子枯黄,不知道咋回事,就打电话到蔬菜局咨询,正好是臧彦接的电话。 ”李美利说,臧彦知道这件事后,骑自行车赶了40公里来到李屯乡辛高村,在村里住了半个月,和村民一起研究,终于把黄瓜的黄叶病给治好了。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小伙子有韧劲儿,能成事。 ”李美利说。
1996年,臧彦主动申请到禹城最偏远的莒镇、李屯乡驻村,这一去就是两年。两年时间里,他俯下身子学习,吃住在大棚,仔细观察,用心向老菜农请教,熟练掌握了番茄、甜椒、鸡腿菇等蔬菜的栽培技术。他也因此多次获得禹城市“千人驻村先进个人”“德州市蔬菜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两次“偷钱”外出取经,成蔬菜种植行家
“2001年,为了学习新技术,他竟瞒着我把家里仅有的2000元存款取出来,跑到北京、寿光等蔬菜种植基地去学习。 ”谈起丈夫当年“偷钱取经”的故事,臧彦的妻子王淑华记忆犹新。
“1996年之前,禹城的盖韭技术不成熟,加上灰霉病作祟,产量很低。 ”臧彦说,菜农没少费力,收成却甚微,看到他们紧锁的眉头,自己决定到种植盖韭技术成熟的寿光去学习。他跑遍寿光所有种植盖韭的蔬菜基地,学成归来。
臧彦的技术,到了菜农们那里,就能点“菜”成金。臧彦引进的韭菜专用膜和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已在禹城推广1200多亩,打造出“十里望盖韭”等知名绿色蔬菜品牌,为禹城菜农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他在全国开创性提出的“半夏芹菜三沟配套栽培技术”,当年就在禹城推广3000亩,为菜农增收400多万元。
2009年,有机蔬菜的概念火爆全国,看到这里面蕴藏的巨大商机,臧彦忍不住心头又痒了,他“故伎重施”,瞒着妻子向朋友借了3000元钱,到北京大兴区蔬菜园学习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臧彦的技术有了大用处,为禹城有机蔬菜顺利打入京津高端蔬菜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自掏腰包办夜校,不收菜农一分钱
2006年,为了让更多人掌握蔬菜种植技术,臧彦自费购买了200多套蔬菜栽培技术书籍,向邻居借了30多套小马扎,在老家办起了“农民技术夜校”,很快打出了名号,前来学技术的菜农络绎不绝。
“不光我们禹城,就连齐河、临邑的菜农也都来向他学技术。他不收学费,我们不好意思空手来,可送他点儿笨鸡蛋、新鲜瓜枣等土特产,都被拒绝了。 ”同村的菜农姜秋生说,臧彦办这个夜校,全是自掏腰包,从没向菜农们收过一分钱学费。
晚上,臧彦在夜校教菜农们基础知识,白天,他又到地头上、大棚里,手把手地教他们农业技术,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菜农们看来,有臧彦在,他们种起菜来,心里踏实。
熟人眼里的臧彦,有钻劲儿、肯吃苦。从事蔬菜技术指导工作以来,由他主持实施的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推广项目达30多项,其中越夏白菜和越夏番茄高产栽培,填补了山东省蔬菜栽培两项空白。
20多年辛勤汗水洒在田间,臧彦不仅获得了菜农们的赞誉,更获得了多项沉甸甸的荣誉。 2007年,他被授予“山东省农村技术二传手”光荣称号。去年底,臧彦入选澳佳杯第三届“金草帽”基层农技专家,是德州市唯一的入选者。
□本报通讯员 李月 陈红 曲献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