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晏城街道永吉社区——
点滴事传温暖 细微处种文明
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陈璐

社区开展非遗传承主题系列亲子活动


居民体验波速球课程


居民参加电吹管公益培训


  清晨7点,位于晏城街道的永吉社区便热闹起来。融创观澜府邸小区西侧的健身广场上,银发老人随着舒缓音乐打太极;几位外卖小哥刚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内的幸福食堂吃完早餐,开始一天的接单……这样充满烟火气又井然有序的日常,正是永吉社区文明建设成果的生动写照。
  永吉社区党委书记崔君笑着分享:“社区就像个会‘生长’的文明磁场。在这里,我们与8100多位居民共同努力——把阵地建成家门口的‘能量站’,将活动办成交融共享的‘欢乐局’,更琢磨着把社区品牌打磨成街坊们口口相传的‘暖心标签’,让文明气息顺着楼道蔓延至每家每户,把日子过成有温度、冒热气的幸福模样。”
  阵地筑根基 文明有“家”更有“力”
  走进永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空间里,各功能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这里不仅是党员学习交流的阵地,更是居民享受服务、参与活动的温馨家园。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年驿站”,VR体验空间内时常传出阵阵欢笑声。居民张瑞是这里的常客,“以前下班后不知道干啥,现在来驿站体验VR游戏,还能和其他年轻人交流,生活丰富多了。”张瑞说,在这里,他不仅找到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创业想法。
  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社区对功能室进行提档升级,打造了青年夜校、新媒体创业服务中心、城市书房等特色空间。青年夜校里,晚间美妆、健身等课程场场爆满。
  阵地建设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体现于服务功能的升级。社区实践站年均收集群众建议千余条,推动解决民生问题上百件。从电动车车棚的增设,到老旧健身器材的更换,每一项改变都凝聚着社区对居民需求的重视。融创南区的居民傅红玉对此深有感触,她带着两个孩子和腿脚不便的婆婆居住在这里,曾因小区电动车车棚少、车辆上楼存在安全隐患而担忧。社区得知后,积极协调物业,在去年建成了一批车棚。“现在电动车有了停放的地方,心里踏实多了,社区真是把我们的小事都放在心上。”傅红玉说。
  活动聚人心 文明有“形”更有“情”
  在永吉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文明建设的生动载体。社区坚持每月定期组织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理论政策宣讲、专家知识讲座等。同时,结合传统节日和居民需求,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增强居民归属感。
  端午节前夕,社区活动室内热闹非凡。“来,把粽叶这样卷起来,再放糯米和红枣……”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包粽子。32岁的张乐手法娴熟,一边包粽子一边和邻居们唠家常,“每年社区都组织包粽子活动,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就像一家人。”活动现场,孩子们也不闲着,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手工,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活动室。
  后备箱文化夜市作为社区的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青年创业者王明宇就是其中一员,他利用后备箱摆摊销售鲜花。“多亏了社区提供的平台,让我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意变成商品,还积累了创业经验。”王明宇说,夜市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机会,也丰富了居民的夜生活,每到夜晚,这里灯光闪烁,人来人往,充满了活力。
  社区还定期开展义诊、义剪等便民活动。在一次义诊中,齐河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专家为居民开展消化道疾病讲座,并免费发放大肠疾病检测试剂盒。一名老人在大便检测后,发现自己的相关指数偏高,在医生的建议下及时进行了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这样的义诊太实用了,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我们把这些工作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在点滴行动中传递温暖,于细微之处播种文明。”崔君表示。
  品牌树标杆 文明有“魂”更有“效”
  永吉社区深入推进“一社区一品牌”建设,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创青春”社区文化品牌。该品牌聚焦青年群体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活动。
  依托县“文化先行官”特色项目,社区吸纳“青年能人”参与文化建设,打造“融创・青春剧场”系列品牌活动。非遗体验、电商直播培训等活动,让青年在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掌握实用技能。在一场非遗体验活动中,县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青年们围在一旁,认真学习,亲手制作非遗作品。“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通过社区活动,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真的很有意思。”参与活动的青年们感叹。
  社区还积极探索“社区+文化+商圈”服务模式,与齐河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等辖区单位开展共建。双方携手打造的后备箱文化夜市,不仅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还孵化培育了7家青年创业店铺,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了社区发展与青年成长的双赢。
  “创青春”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居民自发组建起“15分钟健身群”、创客交流群等,积极开展各类活动。社区也通过品牌建设,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从“活动热闹”到“习惯养成”的转变。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点滴事传温暖 细微处种文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