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郭培口:小村上演“牛斗虎”
作者:张巍



  在腰站镇锅培口村一带,有一种流传了150多年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牛斗虎,这是一种模拟动物形体、习性的舞蹈。牛斗虎表演因其艺术性、趣味性而深受喜爱,是当地群众春节、元宵节、庙会等喜庆节日的首选节目。2007年,“牛斗虎”表演被定为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推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村民不断对“牛斗虎”表演进行创新,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
  4月2日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腰站镇锅培口村71岁的村民王笃行便起身来到了村文化大院,他前脚刚迈进大院门口,后脚几个村民也跟了进来。他们都是村 “牛斗虎”舞蹈队队员,每天舞蹈队都定于这个点在文化大院里排练。 “马庄村的文体小广场马上开工建设,到时候会邀请很多文化队去表演,我们大家认真点儿,争取到时候拿个头彩……”随着队长王笃行一声令下,伴随着锣鼓声, “牛斗虎霸王战”正式上演。很多村民也闻声而来,大家不时鼓掌喝彩,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大院。
  据王笃行介绍, “牛斗虎”舞蹈起源于清朝义和团时期,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是锅培口村特有的文化表演形式。 “当年,义和团在咱们平原闹得很火,我们村也有人加入,王仁就是其中一个,后来义和团运动熄灭后,他便回到了家,组织兴办了 ‘武对子社’,向四里八乡的人们传授牛虎拳。他去世后,乡亲们为了纪念他,将牛虎拳进行了演绎,以牛和虎相斗的形式表演出来,形式更加逼真,渐渐形成了 ‘牛斗虎’舞蹈。”自小便入社学习牛斗虎舞蹈表演的王笃行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
  如今, “牛斗虎”舞蹈在村里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老百姓,深得群众喜爱。 “我们把牛斗虎中的 ‘牛’、 ‘虎’装束加以包装,重新制作了形象更为逼真的牛头虎装,使‘牛’看起来更为强壮彪悍,让 ‘虎’更加狡诈凶猛。同时,还在表演动作和套路上进行改进,不仅增加了 ‘牛’与‘虎’的扛、角、顶、扑、跳、闪、窜、滚、缩、迂回盘旋、斗智斗勇的动作,还增加了几个惊心动魄的 ‘打斗回合’。使 ‘牛’的表演气势磅礴,动作刚劲,粗狂彪悍, ‘虎’则轻盈矫健。”王笃行说。
  如今, “牛斗虎”舞蹈这一民间活动中不可多得的经典节目,已经不仅是锅培口村民独享的 “文化大餐”,而是走街串巷,踏上了更大的舞台。 “这是在平原县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上获得的,这是在德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举办的全市民间文艺展演中获得的……”王笃行指着获得的一个个奖杯、奖状说道。2007年, “牛斗虎”表演被定为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推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 “牛斗虎”表演形式深受群众喜爱,但这一流传百余年的经典艺术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王笃行透露,现在在舞蹈队中, “虎”的扮演者只剩下刘凤田和王笃行两人,均属 “大龄虎”,刘凤田今年46岁,王笃行更是“超期服役”,已是71岁高龄。而 “牛”的扮演主力王义海、刘建廷、李建才3位村民的平均年龄也超过了40岁。为了能让 “牛斗虎”舞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王笃行决定出本书,将这门古老艺术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积极利用村里的文化大院,在农闲时节和传统节日,组织返乡青壮年积极练习。 “如今,我们又纳入了6个年轻人加入队伍,决不能让这百余年的艺术在我们手中失传。”王笃行说道。除这些爱好这门艺术的年轻人外,还有一些小学生利用假期及周末也来学习,热情高涨,王笃行的孙子就是其中一位,“我会追寻爷爷的脚步,一直走下去。”王笃行13岁的孙子说道。
(张巍)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郭培口:小村上演“牛斗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民生社会】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