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张企木
作者:1912.10—1988.01

△1983年,张企木(前右)和坚持植树造林10余年的老伙伴们行进在禹临河岸上。 吴增祥摄影 崔安军供图


  □石贤圣/文
  2019年10月24日上午,我在陵城区郑家寨镇对《陵城记忆郑家寨镇卷》100余位供稿人员培训时,将陵城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总经济师,区作协副主席、党支部书记、秘书长崔安军推荐给我的这幅照片作为“样板”予以展示,强调其珍贵性和感人处。
  我曾不止一次欣赏这幅照片,深为张企木的乐观精神、慈爱形象和感人事迹所打动,决定抽时间到他家乡,进一步了解其具体事迹。
  终于,夙愿实现于相隔一年多后的2020年12月16日。这天上午,我和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石坚乘出租车赴郑家寨镇,由镇党委委员刘龙、党建办科员王凯引领,来到区政府驻地东南23公里处的老官张村,在张企木之长孙,老官张村原治保主任、党员张平元家,拜访张平元夫妇及村委会主任(主持全村工作)张强然、原生产队长张林治。
  宽敞的客厅内,清洁煤炉供暖,虽说不上温暖如春,但也无一般人想象的农村平房透风撒气奇冷无比,吊兰、珊瑚豆等花草平添几分生机;张平元夫妇正哄小孙子玩积木,一幅其乐融融的温馨场面。小孙子挺乖,见谁找谁,王凯抱过孩子逗着玩。我们便开始转入正题。
  张平元一边给我们展示珍藏了几十年的祖父张企木的老干部离休荣誉证、优待证等,一边和妻子李秀荣及张林治回忆着张企木生前的点点滴滴。我仔细观看拍照、认真记录,仿佛老英模就在眼前。
  一次,张企木在郑家寨和睦街参加秘密会议,因防备措施严密,免遭敌人杀害,还捡拾到3粒子弹。淮海战役期间,他亲自坐镇,全力筹集粮食,连续奋战10昼夜,确保每天40小拉车粮食运往前线。因此,视力受到严重影响。
  1963年9月,张企木因视力明显下降及严重胃病等,自愿由陵县陵西农场(畜牧场)副场长位上退休回到家乡。老官张东邻临邑县临盘镇刘庙村、南邻临邑县临盘镇黑朱家、西邻老官陈、北邻小孙家,人口近千,耕地近2000亩。无论村干部还是村民,都认为张企木有文化,是“大官”,有事都愿请教他,弄个“明白符”。党员干部开会,党支部书记张希煌邀请他参加,有些事请他参谋参谋。
  张企木真“火”是因为后来修禹临河、植树造林。
  1968年,德州地区为解决有关区域旱能浇、涝能排的问题,根据德惠新河水系规划设计,决定在禹城、临邑两县边界地区开挖一条南北走向的河道,禹临河故此得名。该河起于禹城唐屯村,经陵县至临邑马塞村入德惠新河,全长40.1公里,其中陵县境内11.6公里,在老官张村东有2公里,河道上宽60米,两岸河堤东西侧距离为200米,占地600亩。
  当时,按照上级部署,临邑县承担老官张村境内河道开挖任务,治河团部设在临邑县孟家寨村。虽值寒冬,但工地上红旗招展,在渐渐下降的斜坡上,小推车来回穿梭,民工们干得热火朝天。大干一冬春,1969年春,宽阔的河道、宽厚的河堤呈现在大家面前。
  工程由村干部群众代表验收,张企木也在其中。他还是事事较真的老脾气,走遍了河两岸的角角落落,发现河堤表面不少地方是沙土,这样不仅起风时沙土飞扬影响环境,且不适宜植物生长。张希煌和大家一合计,决定请张企木到5公里外的团部去交涉,采取补救措施。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张企木是国家干部,见过世面,说话有分量;再就是他当时拥有全村唯一“现代化”交通工具——半新自行车。张企木没推辞,骑上自行车就上路了。
  仅个把钟头工夫,等在村头的张希煌和干部群众就发现张企木骑着那辆人人羡慕的自行车,沿乡村小路晃晃悠悠回来了。“怎么样?办利索了吗? ”大家纷纷上前,急切地想知道结果。额头上浸满汗珠的张企木呵呵一笑:“亏得去得及时,团部正想撤摊子。领导挺好,听我一摆理,马上拍板盖一层20厘米厚的好土。 ”“你真厉害! ”大家纷纷翘起了大拇指。
  经过两年的风雨洗礼,河两岸大堤已实实着着。同时,各生产队试着种了些庄稼,但终因“阴土”多,庄稼稀疏产量低。
  张企木向张希煌建议,在大堤上种植适应性强的刺槐、榆树,一来可防风固沙、改善环境,二来可形成碧波荡漾、林丰树茂的优美景观,三来树长大后可砍伐出售增加集体收入。张希煌觉得在理,便与大小队干部商议达成共识:全村齐上阵突击种植,然后落实给有植树经验、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管护;且一步到位,确定每个小队挑选两位,最后形成8人组成的植树护林队伍。张企木所在3队第一个推荐了他。全体人员系清一色60岁左右的老汉,他们是:1队,张增元、张登元;2队,张希栋、张希昌;3队,张企木、张企成;4队,张企平、张企朋。
  树苗哪里来?甭愁,张企木自有办法,他那辆自行车又派上了用场。他骑车到村西北5公里处的小王庄林场,找“老关系”一次谈妥:量大优惠,在确保树苗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价格。
  1972年春天,沐浴和煦的春风,一场植树造林的“人民战争”在禹临河两岸打响了!那场面真叫一个壮观啊——以小队为单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随着车把式“嘚儿驾! ”的吆喝声和清脆的鞭子声,大胶皮车、小拉车来来往往,一车车树苗运到大堤上;“树把式”则早已用绳子打好线,按照行距、株距各2米的标准做好记号;其他村民则分别挖坑、植树,用水桶到河里提水浇树。不到10天时间,4.6万棵树神奇地自小王庄林场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列起整齐的队伍接受检阅。
  接下来,张企木被任命为河道管理段段长,带领7位老汉上阵了。尽管他们和其他村民一样每天挣5分工分,但其付出远远大于报酬。为确保树苗茁壮成长,他们按照所在生产队的辖区,各分工负责一段,早出晚归,把树苗当成孩子那样侍候——畦背打得整整齐齐;雨水冲出陷坑随时填土整平;树干倾斜者及时扶正;遇到个别不自觉来放羊或折树枝者,及时劝阻讲明道理……管者用心,树苗争气,成活率几乎100%! 4年后的春天,一幅奇景出现了——树木葱郁,槐香四溢,榆钱成串,蝶舞蜂喧,令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8位老汉一坚持就是12年,眼看着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张企木痴迷植树护树,也没忘记“管人”。他的热心肠全村出名。
  1978年,张美然因家庭条件差、房屋陈旧,到了结婚年龄尚未定亲。张企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嘱咐老家临邑县后杨村(相距3公里)的孙媳妇李秀荣踅摸个合适的对象。李秀荣思来想去,目标锁定了叔伯姊妹李秀英。在她透过话后,张企木上阵了,把老官张风水好村风正、张美然一家忠厚勤俭、两姊妹在一个村“做(zou)媳妇”有个照应等诸多优势一一列出。结果跑了没几趟,只花十几块钱买了两身衣服就把媳妇娶回了家。如今,张美然两个儿都成了家,且添了两个孙子,可谓儿孙满堂、幸福和睦。
  一天,两位张姓邻居因重垒“界墙”发生了纠纷。张企木闻听后马上将两人叫到家里:“咱一张家为了点小事吵闹,不给老祖宗丢脸吗?有嘛大不了的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几句话说得两人低下了头。在张企木见证下,两家确定好地基位置,重新开工。
  1983年1月,张企木被评为陵县植树造林积极分子。他高兴地和孙子张平元一起参加了表彰会。会后,张平元骑着县里奖励的一辆崭新大金鹿自行车,驮着爷爷一路撒欢回到老官张村。村民们纷纷投来钦佩的目光。
  采访完毕,我们来到村东傍村而过的禹临河畔,徘徊在张企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天气预报夜间最低气温-11℃。此时,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冬阳普照,气温应该已升至零上;加之刚才的所观所闻,总觉得内心有一股温暖、一种力量在升腾。河道宽阔,薄冰如镜。连通村南东西大街的桥梁已于2009年重新修建,取代了当年的“独木桥”;村北东西大街至河道往东原本无桥,2016年区政府投资建桥及拦水大闸,巍然屹立、非常壮观。河两岸树木虽无片叶,但亭亭玉立、绵延无垠……

  相关链接


  张企木(1912.10—1988.01),男,汉族,陵城区郑家寨镇老官张村人。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2月起,在郑家寨、林子、神头等地开展革命工作,曾任匡五县旧城(现陵城区临齐街道)区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平原县、武城县(四女寺)、陵县陵西农场(畜牧场)副场长。 1963年9月,因视力明显下降及严重胃病等,自愿退休回到家乡。 1981年3月4日,经陵县人事局审核,符合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暂行办法第一条,批准改为离休。他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1972年起,带领7位60来岁的老汉,在禹临河两岸植树造林12年,认真管理集体种植的刺槐、榆树4.6万多棵,形成4公里长的防风林带,创造财富40余万元。1983年1月,被评为陵县植树造林积极分子。他还热心为村民牵线搭桥找对象,不辞辛苦调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深受村民爱戴。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张企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