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粽叶话亲情

  丁展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读着元稹的诗句,粽香仿佛已萦绕鼻尖。晨起推开窗棂,忽见邻家檐角斜斜挂着几束艾草,才惊觉又逢一年端午至。
  端午于中国人而言,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密码。
  它携带着千年的艾草清香,承载着屈原投江的悲壮故事,将家国情怀与民俗记忆编织成永恒的文化符号。
  正如苏轼所言“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这个节日总在菖蒲艾草的摇曳中,唤醒人们对忠义精神的敬仰与追思。
  站在端午的门槛回望,那些年家乡的端午时光便在记忆里苏醒。
  那时的端午节,没有城里热闹的龙舟比赛,有的只是小卖部里各种各样的预包装粽子,但母亲依旧坚持亲手包粽子。
  我在近郊长大,看惯了柏油路与红砖房,从未想过屈原的故事竟会在岁月长河中泛起如此深沉的涟漪。
  记得每年端午前夕,母亲总会从菜市场买回现成的粽叶。
  晨光熹微中,她坐在餐桌前,把两片粽叶叠成一个翠绿的小船形状,然后往里面填上泡得晶莹发亮的糯米,中间再放上两颗红枣。
  随着她手指灵活地翻动,一个个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在彩色棉线的缠绕下包好了。
  那时候家里用的是老式电饭煲,铝制内胆里的粽香随着蒸汽不断飘散,弥漫在六十平方米的小屋里。
  我趴在餐椅上,数着指针式定时器转过的刻度,就好像在等待一场奇妙的仪式。
  那时的端午节,最期待的,莫过于佩戴香囊。
  母亲用碎花布缝成小布袋,填入艾草、菖蒲与丁香,再用五色丝线绣上简单的图案。
  我们将香囊系在衣襟上,走到哪里都带着淡淡的药香。
  孩子们追逐嬉戏时,香囊在风中轻轻摇晃,宛如跳动的彩色音符。
  离开家乡后,端午的味道也慢慢变淡了。
  超市里的粽子琳琅满目,可吃起来再也不是童年的味道。
  直到去年端午,我在社区活动中心看到有手工包粽子的体验。
  一位穿碎花围裙的老大娘教我怎么折粽叶、填糯米,她的手虽然有些粗糙,但动作却很熟练,就像在跳一支无声的舞蹈。
  当我笨手笨脚地包出第一个粽子时,突然想起了母亲年轻时的模样,那些已经模糊的记忆碎片,在粽香中又拼凑成了完整的画面。
  现在每到端午节,我依然会在门楣挂上艾草菖蒲,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
  看着他们好奇地触摸香囊,听着他们稚嫩的声音问“屈原为什么要跳江”,我总会想起近郊的晨光、电饭煲的蒸汽,还有母亲温柔的笑容。
  原来,端午节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粽子有多香甜,而在于文化的传承和亲情的延续。
  又是一年端午至,粽香飘处念亲恩。愿这缕粽香穿越时空,将家国情怀与人间至爱永远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底。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粽叶话亲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