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谨防“养老金融”诈骗陷阱

  近年来,非法集资犯罪手段层出不穷,不法分子以投资理财、虚拟货币等名义,以“高回报、无风险”等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案例
针对老年人推出“旅居预付卡”等产品,引诱群众入局
  沈某峰组织招募周某标、李某等人设立某集团公司,未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许可,在多地开设养老旅游酒店、度假别墅等项目,并招揽业务团队,通过旅游宣讲会等方式推销养老、旅居类理财产品,承诺保证本金并获取固定收益,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办案人员介绍,涉案公司打着“养老金融”的旗号,针对老年投资人推出“旅居预付卡”“养老公寓”等产品,宣传可以获取高额利息,享受高质量养老、旅游服务。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资金安全和养老保障等需求,引诱大量老年人陷入骗局。
说理
切勿轻信“高收益”承诺,守好养老“钱袋子”
  办案人员提醒,社会公众应增强风险意识,不轻信“高收益”承诺。警惕“高回报、无风险”宣传,面对“免费旅游、低价旅游”等福利,保持理性,守好养老“钱袋子”。
  同时,应核实养老机构服务资质,警惕“预付费”陷阱。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注重检查企业营业执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等证件,确认企业有提供养老服务的合法资质。同时警惕购买“预付费卡”等支付方式,预付资金在监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安全隐患。
  此外,老年人在理财、投资前可向民政、金融监管部门咨询,发现有涉嫌非法集资的线索,及时向公安机关或金融监管部门举报。
  (记者董建新整理)
法条
  《民法典》第148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149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157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谨防“养老金融”诈骗陷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法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