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提升治理效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破局之策
  

□岳长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政策目标的实现,最终依赖于基层的有效执行与创新。基层政府及组织作为直接面对农民、管理乡村事务的前沿阵地,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直接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与质量。
基层治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时代重任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中,基层治理扮演着政策“执行者”、资源“整合者”、矛盾“化解者”和发展“引领者”的多重角色。其核心任务,已从传统的税费征收、秩序维护,转向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共同富裕。这意味着基层治理的理念、方式和能力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现代化转型。
  “十五五”规划所强调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等三个维度部署,无一不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政府需要具备规划引导能力,将宏观政策转化为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方案;需要具备资源统筹能力,高效配置有限的财政、土地、人才等要素;更需要具备组织动员能力,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合力。
治理实践中的瓶颈
  权责不匹配问题突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基层往往承担着大量上级下达的任务,但相应的资源配置权、审批管理权却有限,许多好政策在落地时因权限和资源不足而效果打折扣。专业人才与能力短缺,基层干部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的问题。面对发展现代农业、运营集体资产、应用数字技术等新要求,普遍感到“本领恐慌”。特别是熟悉乡村规划、产业运营、金融科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极为匮乏。
  多元共治格局尚未成熟,部分地区的乡村治理仍过度依赖行政力量,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社会组织、企业等市场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机制不活。“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政策的认同感和可持续性。精细化治理能力不足,管理方式相对粗放,习惯于“一刀切”,难以针对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村民需求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不同需求,响应不够及时有效。
  未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将强化基层治理能力作为关键突破口。深化赋权增能改革,激活基层主体性。有序下放管理权限:依据基层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依法将部分产业发展、项目审批、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权限下放至乡镇层面,使权责更加统一。强化资源保障: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保障机制,保障基层政府有稳定的财力用于乡村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基层干部绩效评价体系,突出实绩导向,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变美、群众满意度等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育现代化治理能力。实施能力提升计划:定期对基层干部开展系统性培训,内容涵盖现代农业知识、乡村产业运营、数字治理工具、群众工作方法等,推动其从“事务型”向“发展型”“服务型”转变。拓宽人才来源渠道:实施“乡村治理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青年等进入村“两委”班子或乡镇机构。推行“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制度,为基层输送专业力量。
  构建多元协同格局,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机制,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引导农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在项目规划、建设、管护的全过程,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形成“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治理习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工商资本、社会组织等在符合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投资兴业、提供服务。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精准化与智能化。打造基层智慧治理平台:以县或乡镇为单位,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实现数据互通、业务协同,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服务提供支撑。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基在基层,活力在基层。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软件”。必须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持续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善治理的基层工作队伍,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最终构建起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简约高效、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将顶层设计的蓝图,转化为田间地头的丰硕成果,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早日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夏津县委党校)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提升治理效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破局之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