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难忘童年的打麦场
□雷子芬
  30多年前过麦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场院,大部分是几户人家合用一个场院。
  那时都是人工收麦,先用镰刀把麦子割倒,再用麦秆系在一起把散倒的麦子捆成一个个的麦个,再用板车拉到场院里。把麦个从车上卸下来,再抖搂开,散在场院中,在太阳下曝晒。大人们一遍一遍地在烈日下用木杈翻抖那些麦子。套上驴或者牛,拉着石磙,一个人站在场院中央,手执一条大鞭,吆喝着那些累得够呛的牲口。这时,大人们才可稍作停歇,在树荫下喝口凉白开,滋润一下干渴的喉咙。下边还有很多活要干:翻场、起场,摊场,轧二遍。再翻场、起场。这一道道工序繁琐又累人。
  过麦如打仗,跟老天爷抢时间,人们地里、场院几乎是连轴转。小孩子也是能用的全用上,有在家里烧水做饭的,有在地里拾麦子的,还有的穿梭在家和麦场之间,送水,送干粮。
  我们是三家合用一个场院,轧完二遍麦子已经不早,大人们早已累得不行,于是决定晚上休息,明儿一早再起场。家什也实在不愿往家拾掇了,于是就决定留个人在麦场睡,看守场院。最后决定我大爷家的萍姐姐,还有海燕姑她俩在场院里睡。她们当时十五六岁,我当时7岁,一听说她们在场院里,我也强烈要求和她们一起睡麦垛。父母拗不过我,就同意了。
  等大人们走后,我跟在她们后面把场院里的木杈、镰刀、木锨等家什收拾好,用麦秸盖起来,然后也该睡觉了。
  萍姐姐先爬上高高的麦垛,把垛顶先铺平,然后再铺上布单,我们的“麦床”就铺好了。我和海燕姑在下面等着,她们一个在上面拉,一个在下面托,费了老大的劲,才把我给弄上垛。看似平平的麦垛顶,等我们一躺下,就成了中间凹、四周凸的形状了。躺在上面,望着
  黑色的夜幕上点缀的星星,闻
  着新麦的馨香,我们很是兴奋,
  竟然睡不着了。她们教给我怎
  么把麦秆儿吹响,又一会儿唱
  歌,一会儿背诗的。我也是从那
  时就记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的诗句。那时,在我
  们的心目中,全然没有过麦的
  紧张和劳累,有的全是新奇和快乐!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不知什么时候,我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在大人们欢快的笑声中醒来,阳光刺得我们睁不开眼。我看到大人们又堆起了一个新的麦垛。
  又是麦收时节,人们已不再拥有场院,也没有了场院里的那份劳累。可是,孩子们也没有了场院里的那份乐趣了!30多年了,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夜的星星,一直眨呀眨的!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难忘童年的打麦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