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感受红色旅游:夜宿延安


  在西安游览快近尾声的时候,我们就像当年的热血青年一样,商量着无论如何要去延安,对我们心中的圣地作一次拜访。
  第二天我们搭上了一辆中巴车,开出古城的霸桥之后,便开始穿行在黄土高原的沟沟梁梁之中。从西安到延安,少说也有四五百公里的路途,再加上我们在途中顺路去了壶口观看黄河飞瀑,到达目的地时已是薄暮时分。
  由于当地的日照时间长,天空仍然是明亮亮的,导游就充分利用时间带我们先游宝塔山。过去只是从影视、画报、纸币的票面上见到的延安宝塔,就矗立在我们的面前。我顾不得一路颠簸的疲惫,兴致勃勃地登上宝塔的最高层。凭栏远眺,延安城廓尽收眼底,蜿蜒的延河泛着洁白的光亮清晰可见。后来,我照了一张站在塔前的照片,让我的笑容留在延安这个标志性的建筑前,让我与延安永久地站在一起。
  入宿前,善解人意的导游征求我们的意见后,把我们带到了杨家岭。巧的是,我们居住的“窑洞旅馆”,正好与当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伟人住过的窑洞相邻。
  我无一例外地对这些窑洞一一作了瞻仰。我发现,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那里的这些伟人的窑洞,竟然是那么的简陋,室内除了临窗摆放着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和几张木椅,内室一张简朴的单人硬板床外,几乎是别无它物。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过着清贫生活的领袖们,却领导着中国的革命,率领着千百万军民,用土枪土炮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着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我们入住的窑洞,与刘少奇住过的窑洞相邻。管理窑洞的主人是一对淳朴的年轻夫妇,尽管窑洞内的陈设很单调,但我们还是有一种亲近的感觉。炕上雪白的被褥一尘不染,还散发出晒过阳光和洗涤过后的混合清香。窑洞主人为我们准备的晚餐,是南瓜饭、小米粥、煮地瓜,使我们感受着当年八路军歌谣中唱出的那种艰苦而乐观的生活。
  离我们住地不远,有一棵高高的老槐树,下面有一张石桌和几块石墩,这里就是毛泽东在1946年接受美国记者、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访的地方。我们端详着这些文物,耳边仿佛又响起了一个操着湖南口音侃侃而谈的声音。这一夜,我们在窑洞里与杨家岭抵足而眠,在延安的怀抱里睡到天明。
  翌日,我们去拜访了枣园、中央大礼堂等革命遗址。当年,毛泽东在这里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西山脚下广场上举行的张思德追悼会以及与延安军民一同卷起裤袖垦荒种田和挖掘水渠的情景,仿佛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延安是屹立在黄土地上的历史丰碑,它曾经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及其部族的故乡,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以延安为中心孕育出来的 “黄土地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在近代,延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作出的彪炳千秋的贡献,永远被载入烫金封面的中国史册,向参观人群展示着“延安”的深刻内涵。
  在告别延安时,为了永远记住延安的印象和曾经住过的窑洞,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我穿越在黄土高原/沿着清清的延河水/终于走进了枣园、杨家岭/一个个沙丘而筑的窑洞/当年的领袖和士兵们/就住在这些窑洞里运筹帷幄、洞察风云/无数的油盏灯火/照亮着延安/也照亮了中国……”
□佚名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感受红色旅游:夜宿延安
  本文所在版面
【第 6 版:风采·旅游】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