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象山传承“活态”渔文化


  初到宁波象山石浦镇,夹杂着咸味的海风扑面而来,这个依海而建的古镇,渔文化已成为当地人骨子里的基因:吃的是地道海鲜,住的是临海民居,坐的是出海渔船……耕海牧鱼,与海共舞。象山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渔区独有的风俗、信仰和崇拜。
  在象山,明清海防文化遗址、古陶窑、古沉船等文物点遍布城乡;渔鼓、龙灯、鱼灯、竹根雕、渔歌号子、剪纸等民间工艺世代相传。象山渔文化溯源于境内的塔山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与同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遥相呼应。
  沿着石浦渔港古镇高高低低的台阶,穿过一个个拱门,行走在幽深斑驳的老街老巷。沿街商贩正在兜售各种各样的海味、干货等本地特产。江心寺、瓮城、关帝庙、宏章绸庄、大皆春药店、栽兴烟庄等景点一如明清时的旧貌,历史的沉淀犹在眼前。
  年逾古稀的老人沿街而坐,看着悠闲自在,其实都有一份自己的买卖。路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阿婆道来,以前古镇里的人,没事儿就打打麻将。现在都利用临街屋面当起了小商主,经营贝壳等旅游工艺品,一个月也有上千元的收入。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回古镇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往冷冷清清的古镇,现在变得热闹起来了。
  已有600年历史的石浦古镇,沿山而筑,人称“城在港畔,山在城中”。据说,像石浦这样迄今还保持完好的临港古镇,在全国已成“孤本”。余秋雨更是称其为“一座活着的渔文化古镇”。
  据象山旅游局局长范良江介绍,石浦古镇的旅游开发,并没有追求“大拆大建,焕然一新”,也没有要求当地老百姓搬出去,建一个假古董。相反,政府还贴钱尽可能改善古镇的各种设施,千方百计留住作为象山渔文化载体的原住居民,原汁原味地展现渔家生活,使古镇有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和生活情趣。
  走出古镇,渔夫们已经吆喝着上船出海了。他们可不是出去打渔,而是送游客到岛上参加 “海钓节”的。途中,跟船主聊起,才知道现在好多渔民已经“上岸”,游客和渔民的闲情逸致逐渐替代了渔船的繁忙捕捞。仔细看看这艘渔船,也完全符合“旅游”的需求:70人的载客量,甲板上凭栏而设的座椅,还供应瓶装的饮用水。船主介绍说,6月到9月是休渔期,也是旅游旺季,渔民们都干起了旅游副业;等到捕鱼期到了,再出海打渔。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海上颠簸,我们终于踏上了渔山岛——这个被称为“亚洲人的海钓圣地”的地方。渔山岛离公海已经不远,岛上人家不多,仅有的小小饭庄生意异常火爆。同行的人打趣地说:第一次到宁波就能来渔山岛很难得啊,很多在宁波生活了十几年的人也没来过。
  “海钓节”是象山“一年四节”之一,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前来参加海钓比赛的除了全国各省自治区市的代表,还有来自港澳台地区的选手。当天,零星小雨打在身上还有点冷。而选手们站在黑色礁石上甩竿垂钓,好一番别样的闲情逸致。除了“海钓节”,每年的“开渔节”、“海鲜节”、“三月三·踏沙滩”也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范良江说,象山作为“中国渔文化之乡”,会继续依托渔文化开发“海洋旅游”;不仅要“旅游富民”,还要让象山成为“长三角滨海旅游目的地”。  □孙晓青 赖睿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象山传承“活态”渔文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6 版:风采·旅游】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