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走进乡村看风景
小桥·流水·人家
——陵县新农村建设走笔
  130多座新建改造桥梁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
  “黄河水3天到乡镇,7天到地头。”近年来,全县扩大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
  村村安装了自来水管道,40多万农民用上安全、干净的自来水。
  陵县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改善民生,架“连心桥”,通“致富水”,引“幸福水”,一幅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图卷,轻舒漫展……
“连心桥”
  100多户人家的齐家村是陵县有名的蔬菜专业村,家家户户种韭菜,但多年来通往村外的小桥却是一座破坏严重的危桥,韭菜销售成了村民的心病:前来收购韭菜的大货车进村得绕道十多里,有的嫌太远,干脆就不来了。自从去年12月重修后,村民出门再也不用担心过桥的危险了,而且自家的韭菜不用出村,收购的大货车就开到了家门口。
  齐家桥只是陵县危桥改造的一个缩影。陵县境内一些河道干流上的桥梁,大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人们行走在超期服役的桥上“胆战心惊”,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危桥改造刻不容缓。财政再困难,也要想法‘挤’出建设资金。”按照市里出台的市管河道干流危桥改造优惠政策,仅干流上的30多座桥梁,县里至少拿出2000万元配套资金,再加上村村通公路上的桥梁建设,不是个小数字。但听了县水务局的规划,县领导毅然下了决心:“干!老百姓的事不能耽搁,而且还要办好!”
  自2003年以来,陵县新建改造桥梁130多座,总投资5265万元,30万群众受益。
“致富水”
  义渡乡庄科王村有130户人家,是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村,光“东风”、“斯太尔”等重型货车就有40多辆,加上常年在外打工人员,村里几乎没了青壮年劳力。但1200多亩耕地,妇女、老人侍弄得得心应手。
  “俺村搞了低压管道灌溉。”村党支部书记王常柱说,“今年干旱,村里小麦浇了3遍、玉米2遍,平均亩产分别达到510公斤、750公斤,不但省油、省工、节水,产量还比附近村高出不少!”
  “水利建设要始终盯着服务农民,促民增收!”县委书记李世民说。近几年来,该县实施骨干河道清淤、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三大工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到目前全县有机井1.8万眼,有扬水站21座,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8万亩,实现了引用黄河水“3天到乡镇、7天到地头”。
  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首次突破9亿公斤大关。陵县也被农业部列为优质小麦、玉米生产优势区。
“幸福水”
  “俺喝了70多年的苦咸水,今天可喝上这么甜的自来水了。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啊!”7月初,于集乡张伍开村的村民张文德老人舀起一瓢自来水喜极而泣……
  “幸福水”流进百姓家,其源头是近年来陵县不遗余力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结果。
  2005年至2007年该县共投资10383万元,打深井63眼,完成了611个村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任务。
  “让农民喝上经济水,把好工程质量,才能使‘幸福’之水源源流长!”县长马俊昀说,为把实事办好,该县因地制宜实施了“连村供水”。减少供水站运行维修成本,让农民喝上“经济水”。县水务局局长董迎春说:“采取连村打井,集中供水的方式解决饮水困难,一个供水站一般要确保1.5万人左右群众用水。”
  糜镇朱关屯供水厂供6个村的水,水井加上供水设备,投资50多万元钱,后来经过测量改造,又增加了6个村。吃水的群众增加了,费用减少了。最初群众吃水的成本是1.8元钱1立方米,现在是1.5元钱。到目前,该县连村供水少打机井20多眼,减少投资400多万元。
  □任相国 秦国华 冯冬梅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小桥·流水·人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今日农村】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