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人物篇
“富了不忘众乡亲”
——访山东乐悟集团董事长王德江

王德江(中)和集团部分高管人员在谷氨酸项目建设工地现场办公。


  核心提示:
  凭借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个人的努力和灵活的经营头脑,在20多年的时间里,王德江不断创业、发展,从最初一个月只挣18元钱,到目前成为拥有10多家公司、固定资产达20多亿元的农民企业家,他以切身经历诠释了这是一个放飞梦想、施展才华的大好年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富了不忘众乡亲,主动请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村居改造的经验做法,带领农民走上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个人的富裕离不开党的好政策
  记者:听说,您从14岁就参加劳动,一个月只挣18元钱,最后却成了一名荣登“福布斯”富豪榜的农民企业家,这一切是不是具有“传奇色彩”?
  王德江:我从不看重诸如“富豪榜”之类的称号,我是农民,心在农村,事业在农村,至今我还是王落悟村党支部书记、户口也是农村的。我认为,一个人成功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和党的富民政策。小时候我家孩子多、很穷,14岁那年,小学毕业后,我在边临镇林场一个知青点当了一名临时工,一个月能挣18元钱。这样干了3年,我发现当时农村因为没有电,农民吃面很困难,就萌生了办一个换面点的想法。最后,我找知青点借了5000斤麦子,租了一台拖拉机,到德州市将麦子换成面粉,第一个月就挣了800元钱。没有党的好政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换面粉的生意做了几年,到1987年手头有了积蓄,加上亲戚支持,我办了一家日加工能力15吨的面粉厂,1990年又投资100多万元,建了日加工能力50吨的面粉厂。1996年我把镇上的一家植物油厂租了下来,开始搞植物油加工,借助国家大好的经济形势,很快转亏为盈,2000年赚了600万。但我的事业真正腾飞却始于与清华大学一家科研机构合作加工生产低温脱酚棉蛋白,这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加大投入,目前达到了年加工棉籽100万吨、年产低温脱酚棉蛋白30万吨的能力,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生产企业,占到了生产能力的60%以上。后来,我又与香港一家企业合作成立了华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对玉米进行深加工,还成立乐悟新材料公司,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土工布生产企业。
  可以说,我每一步发展都与国家日益开放的政策和当地党委、政府创造的优良投资环境相关,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一切。
  记者:听说您的头脑十分灵活,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是这样吗?
  王德江:其实也是被逼的,“穷则变,变则通”。当初,我做面粉生意时,手头没有资金,就想出了为群众代存小麦的办法,我承诺群众吃面时可以随时来拿,花钱时也可以从这里支,价格上也比外面高一点,群众十分乐意,这样“小麦银行”开了起来,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1995年我看村里群众日子过得苦,就主动请缨当村党支部书记,承诺给群众修路、架桥、挖河,可是当时我的企业规模小,自己掏钱承受不了,就探索了一个我替群众挖河、挖出来的土归我使用的办法,办起了砖瓦厂,挖通了长达三公里的河道,使全村土地实现了一级灌溉。
为群众做事情,要有恒心和爱心

  记者:您1995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误解,您如何看待这些?
  王德江:说实在的,我生意做得挺好,挣的钱一辈子花不完,当这个“村官”没有多少好处。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党员不能自己过好日子、让乡亲过穷日子,那样,钱再多我也不高兴。1995年我当村支书后,工作热情很高,想着办法让群众过好日子。我想的第一个致富项目是腌咸菜,当时咸菜的市场十分好,群众种菜腌咸菜,一亩地纯收入就有2000元。起初全村只有1/3的农户从事这一项目,一亩地最少挣到了1500元。看到效益可观,第二年不用动员,村民都加入了种菜腌咸菜的行列,谁知市场变化了,同时菜地发生了病虫害,群众没有挣到钱,对村支部很有意见。还有挖河取土时,有的群众怎么动员也不让取。遇到这些困难和问题,我认为都很正常,如果事事顺当就不用干部来管了。后来,我总结了经验,认识到带领群众致富不能只凭热情,要找到科学的、合理的致富方法,让事实说话。
  为了尽快让群众致富,我在村里办起了塑编厂、免烧砖厂,产品全部由集团包销,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安排到企业上班;对村里的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以每亩地800元的价格租种群众的土地,办起了占地300多亩的苗木基地和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厂,实现了人人有事干、户户有收入。
  记者:您还有一个身份是省人大代表,听说您对新农村建设、村居改造、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十分关注,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王德江:中国的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的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近年来我一直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认为要想使农民富裕,首先要减少农村人口,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近几年,我在王落悟村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条件,但新农村建设光凭“输血”是不行的,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输血”与“造血”并举。譬如村居改造的问题,现在“空心村”现象十分严重,占用了大量农村土地,王落悟村160户、600多口人,宅基地竟然占了500多亩地,人均快一亩地了。所以,从去年开始,我就提出了一个“新村换旧村”方案,在新址上规划了112亩地盖楼房,可以置换出300多亩地。为了推动这个工作,我制定了一个“三三制”的方案,即由企业拿出一部分、由旧宅基置换一部分、再由农民以土地纳入集体经营承担一部分,目前新村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明年87户居民就可以搬进新居。我算过一笔帐,一个家庭如果有两个人在企业就业,加上土地租金收入,年均收入可达到2.4万元,远远高于单纯种地的收益。
企业家胸襟要宽眼界要高
  记者:您还是一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您的企业膨胀发展的速度十分快,有何经营之道?
  王德江:市场经济讲究的是公平和效率。企业家要想制胜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要做到放开胸襟求发展,善于借力,果断决策。我的企业最初规模很小,生产工艺十分落后,就是因为抓住了几次大的机遇,走对了关键几步,才有企业的今天。我与清华大学中棉紫光研究所合作时,起初对方对民营企业持怀疑态度,但我的诚意和自信最终打动了他们。与香港华茂控股集团合作也是这样,没有外力,企业要想做大,是很难的。另外,企业要相信人才,重用人才,建立自己的科研和管理团队,建立运转合理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质的飞跃。
人物简介
  王德江,男,1965年12月生,陵县陵城镇王落悟村人,现任王落悟村党支部书记,山东乐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白手起家,在20多年的时间里,把乐悟集团发展成一家总资产20多亿,涉足植物油加工、低温脱酚棉蛋白生产、玉米深加工、热电、土工材料、农业开发等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乡镇企业家”、 “全国兴村富民百佳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任相国 冯冬梅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富了不忘众乡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新闻视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