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群众利益大于天
作者:孔瑗本报

夏津县人民公园。记者周坤摄


    夏津县不断强化群众观念,疏通工作渠道、搭建工作平台、创新工作机制,对做好群众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让党得民心,让民得实惠。”这是新一届夏津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确立的工作理念。他们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把全县50万人民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全县呈现出社会稳定、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局面。
做好富民文章
  全家3口人,都在村子附近的棉纺厂上班,每人每月平均收入1200多元,这是夏津农民逯秀华给我们描述的生活。目前,该县棉纺、面粉、植物油、造纸四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吸纳农民工达8万人。
  夏津县有50万人口,其中44万是农民,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县的富裕。本着这样的理念,该县在尽可能增加农业产出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他们抓住纺织行业大变革、大调整、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引进一批实力强劲、技术先进的纺织企业,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今年,该县引进了北京飞天纺织有限公司,这家集高档印染、印花、后整理加工于一体的江北最大印染企业的落户,把该县棉纺织行业推向一个新的层次。济南元丰纺织公司将6万纱锭高档纺纱机和150台进口织机整体迁入夏津。同时,该县筛选了十大骨干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华芳、恒华、双鸿为龙头的棉纺织企业达到140家;以津华、盛源、德宜隆为龙头的植物油加工企业达到85家,年加工能力160万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以发达、永乐为龙头的面粉加工企业达到11家,年加工能力150万吨,居全省首位。
  该县还不断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增加群众的非农收入。通过放宽政策,降低门槛,鼓励更多的农民走出黄土地,上项目、办企业。目前,该县有10多万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工资收入、营业收入和资本收入等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破解信访难题
  因失去承包地多年上访无果的渡口驿乡闫庄村农民夏文香,前不久再次上访。县领导接访后,按政策为其办理了低保,并确定明年春天调整土地时为其补分承包田。夏文香高兴地说: “我的上访路终于走到头了。”
  夏津县历史上是一个经济小县、上访大县。今年1月,该县建立了县委群众工作部,下设群众事务综合办公室、信访局、民情调查局3个正科级单位。民情调查局主要搜集社情民意,做到事前预防;信访局主要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做到事中处理;综合办公室主要协调跨乡镇 (街道办)、跨系统及跨部门上访案件,做到综合处理。
  该县县委书记杨同军带头接访,把 “五一”、“十一”和每月的1日、10日作为固定信访接待日。今年以来,书记、县长共公开接访20次,接待上访群众232起、672人次。在上级没有具体指导政策的情况下,该县摸索解决方案,妥善化解了企业破产职工下岗遗留问题和原农村电影放映员、乡镇畜牧站人员、退养民办教师等多起特殊利益群体上访问题,稳定了大局,取得了多重积极效应。今年5月以来,又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每天轮流接访制度,并向全社会公开每位领导的接访日,让群众自愿选择接访领导。13个职能部门天天有人集中在县委群众服务大厅办公,改变了过去单纯由信访部门 “跳独脚舞”的尴尬局面,有效地避免了敷衍塞责、相互推诿的现象,使大批棘手案件得到及时处理,群众满意率大幅提升。一些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信访积案,一朝雪融冰消。今年1至10月,共接待群众来访784起、1300余人次,收到群众来信676件,85%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给百姓更多实惠
  夏津县积极破解困扰群众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普遍性问题,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群众的心田,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今年,该县投资2亿元,实施了统一供暖、统一供天然气工程。又投资3亿元,实施了 “碧水绕城”工程,把昔日22公里的 “龙须沟”打造成了新时期夏津版的 “清明上河图”。投资6500万元建起了库容1200万立方米的水库,引进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了水厂。不久的将来,县城11万群众就能喝上甘甜的黄河水,再用2至3年时间,实现全县507个村 (居)户户喝上黄河水。
  为打造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该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投资9000多万元对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进行开发,对公园内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重建和改造。对200余株百年以上古树挂牌保护,对100余个珍稀品种跟踪护理,在林荫深处相继修缮、建设了会盟台、窦建德点将台、朱公祠、杏邬书院等人文景观设施,搜集编撰了100多个 “林佳话”、 “树故事”。在林区观光路两侧,新建了由葡萄园、果园组成的长达28公里的绿色长廊,开辟了水库风景区、绿色蔬菜园、民俗园、大云寺佛教文化园、度假新村等10大景区。
  弱势群体得到了更多的帮扶和关爱。2008年,全县低保人数增加了13500多人,并由财政出资全部加入新农合。一年来,县里全额救助贫困大学生142名。从今年开始,又对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1000多名农村老党员实行月工资制度,给予每月240元的生活补助;为700多名离退休干部报销积压多年的医药费,为300多户特困群众解决了住房、就医、就业等具体困难。今年,全县共免除学杂费980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85%,目前已报销500万元,受益群众5万人。
  □本报记者 孔瑗 本报通讯员 万庆华 张德生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群众利益大于天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