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从电报到“Q聊”
  曾经听过这么一则笑话,说俺村很穷,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狗,取暖基本靠抖。一笑之余,作为一个“七零后”,我能体会到作者心中的苦涩。
  30年前,出门在外,和家人的联系方式主要靠电报。当时电报是论字收费,所以有急事需要拍电报人们也是惜字如金,标点符号当然是能省则省。最常见的是“母病重速归”或者干脆就两个字:速归。我记得我们邻居王大爷的儿子去了东北,当时叫闯关东,王大妈生重病,家中实在凑不出钱来给大妈治病,无奈之下,王大爷给儿子发了一封只有一个字的电报:钱。
  后来,村里有了一部手摇电话。不过,要用电话得村长批准,还得转好几次才能到县上。人们有啥急事还是习惯于带口信、找人传话。基本还是没脱离“吼”的境界。
  到了九十年代,村里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开始装了固定电话。有事可以往有电话的街坊家里打电话,然后再转告到家里。我爸就曾经给我写信,说隔壁邻居新装了电话,你要有啥急事,就先打到他们家里,让他们叫我一声。
  没过几年,大街小巷里最时髦的是大姑娘小伙子腰间带的BP机。通讯进入“呼”的时代。随处可以听见“有事您‘呼’我”的客套。然后,电子通讯设备开始迅猛发展。从数字BP机到汉显BP机,没用多长时间。那时候,呼机服务台的小姑娘收入很高,一个月能拿到好几千。在村里,要是说起谁家的姑娘在寻呼台上班,那是一种荣耀。
  到了2000年,手机开始 “飞入寻常百姓家”,完成了由“贵族”向“平民”、由身份象征到使用工具的转变。那曾经辉煌一时的呼机开始被扔在“遗忘的角落”。最近这几年,手机成了人们主要的通讯工具。甚至“拾荒”的都用手机给家里打电话:“今天捡得多,中午就不回家吃饭了。”
  现在,手机的功能也五花八门,能拍照、炒股、听歌等等。不过,随着宽带网进入千家万户,我和老家交流现在连手机都不常用了,都用“QQ”了:打开电脑,上网登陆QQ,双方都能看见人、听见声,还省钱,想聊多长时间就聊多长时间。
  就连老爸这个“五零后”也时常感慨:“唉呀,这要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啊!”是啊,想想这30年来,通讯方式的巨大变化给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方便!
  □刘增宝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电报到“Q聊”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 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