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钞票的面孔
  上世纪七十年代,父母给我们的零花钱,都是1分、2分或者5分的硬币,如果能给上一两张 “知识分子生产劳动”的1角票或者“武汉长江大桥”的两角票,算是出手大方了。那时,我们最羡慕的事,就是大人钱包里的 “工农兵大团结”10元钞。要知道,谁兜里拥有了那张钞票,谁就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了。当时的周恩来总理答外国记者,还有一句经典,叫全中国的钱,一共有 “18元8角8分”,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第三套人民币的特点。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分币渐渐退居二线。流行多年的 “大团结”也开始消失在社会的舞台。新版第四套人民币中,50元的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100元 “领袖头”大钞代表一个新时代,走向了时尚,着实让刚参加工作的我们过了一把 “大款”瘾。也在这个时候起,我们才发现, “18元8角8分”已经和一种叫收藏的行业结缘了。
  新世纪之初,以毛泽东头像为主打的第五套人民币开始流行,我猜它是国人一种强烈怀旧情绪的回归。因为在这个时候,角票和当年的分币一样,也已淡出民众视线,钞票圈里又多了一张20元的 “新贵”。零售的柜台上,只剩下九十年代版的5角钞票孤零零的身影。时代在发展,变化的不光是角票,五花八门的纪念币、镀金币,包括市场价不断翻新的建国五十周年纪念钞、奥运纪念钞,其图案设计,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钞票价值之外的时代内涵和消费观念。
  前几天看到一篇关于第三套人民币的1元券 “女拖拉机手”梁军的报道,一下子又勾起了那个年代的回忆。遗憾的是,手头已不存那张钞票。到收藏市场一看,其价格早已摇扶直上,远非当年仅购几本连环画的消费范畴了。包括那一别多年的 “大团结”,也已静静地躺在收藏柜的一角展览,供人参观。那些熟悉的图案牵出的诸如对 “18元8角8分”等往事的回忆,依然清晰如昨。
  □陈兰枝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钞票的面孔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 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