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人们习以为常的牛奶产品极大地刺激了广大消费者的神经。这次事件对我市牛奶消费市场影响几何,如何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全市牛奶业消费和生产,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政府出手,奶市解冻
“毒奶粉事件”发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开展了奶制品安全专项检查,确保了我市乳制品市场的稳定有序。目前除光明乳业 (德州)有限公司正常生产外,山东新大新乳业有限公司 (临邑县)、德州市勤农乳业有限公司、德州海雪乳业有限公司乳制品生产均已停止。近日,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检测结果中,光明乳业 (德州)有限公司生产的5个批次样品全部合格。
在百货大楼超市奶粉销售处,营业员王燕告诉记者, “毒奶粉事件”发生后,她们曾在醒目的位置摆放着国家质监总局公布的未检出三聚氰胺的87家奶制品企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及22家企业的69个批次的不合格奶粉名单,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认准合格的婴幼儿奶粉品牌,有选择地放心购买。据百货大楼食品部孙主任介绍,在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国产乳制品销售受到很大影响,最严重的时候国产乳制品销售下降了五成左右,“十一”过后,婴幼儿奶粉、液态奶的销量开始回升。
分散饲养,显露弊端
此次“毒奶粉事件”的爆发再次击中了奶业发展模式的软肋,那就是对奶源的控制力不足。乳品工业高速发展,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分散养殖水平低下的现状。
据我市畜牧部门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奶牛养殖场44个,小区30个,养殖户2317个,入户养殖户655个、分散养殖户1662个,挤奶站点102个,大型机械挤奶站37个、小型挤奶点65个。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分散养殖户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些养殖户还保持着饲料简单、良种率低、手工挤奶的现状。奶业的产能急剧扩张和落后养殖模式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分散的奶农是整个产业中的弱者。2002年,上海光明乳业刚刚落户我市,奶源供应不足,奶牛养殖蓬勃发展,一头刚出生的小奶牛就能卖出四五千元的好价钱,不少人纷纷投身奶牛养殖业,养殖奶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了2004年,奶牛行业进入了低谷期,原本四五千元的小牛犊很快便跌到了一千多元。究其原因,正是分散的奶源跟不上企业的迫切需求,产需之间产生断裂。此时,奶站应势而生,他们汇聚分散的奶源,满足企业需求,也因此剥夺了奶农关于价格的话语权,因此奶农无利可图,纷纷放弃养牛。
所以说,“毒奶粉事件”表面看是生产生产加工环节出了问题,根本上是奶牛养殖的“模式之痛”。
加强监管,迫在眉睫
“毒奶粉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奶业要想健康长远发展必须从生产环节、从源头加强管理。
首先,提高奶牛规模养殖的水平,是从源头上治理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从长远来看,我市应该推动规模化养殖,降低散养比重,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如何实现统一管理、推行标准化饲养,完善标准体系,我市奶业养殖标准化之路还很长。
其次,加强鲜奶收购环节的管理,使企业与奶农形成利益共同体。从 “毒奶粉事件”披露的案情来看,往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的情况多发生在收购环节,因此奶站的管理不容忽视。据了解,我市很多奶农没有与乳品企业直接签订供奶合同,而是交到奶贩子经营的牛奶中转站,再由奶贩子倒卖给企业。业内人士建议,有必要减少鲜奶收购的中间环节。如果奶农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奶农直接向企业供奶,那么既可以保证牛奶质量,又可以确保奶农利益。
第三,政府要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奶制品生产涉及的饲料、兽药、养殖、挤奶、送奶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将奶制品安全和奶站专项整治工作的各项部署认真落实到位,建立长效机制,严防三鹿奶粉类似事件在我市发生,确保奶制品质量安全和奶业健康稳定发展。
□见习记者韩超 通讯员韩波
●相关链接
山东省出台新政策支持奶业发展
为切实保护广大奶农的利益,稳定奶牛养殖基础,山东省近日出台多项新政策,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山东省筹集资金1700万元,将所有荷斯坦奶牛纳入良种补贴范围,按每头奶牛3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全省计划补贴56.65万头,受益农户达4.42万户。
同时,山东继续实施优质后备母牛饲养补贴政策,对享受2007年中央和省级奶牛良种补贴项目改良后出生的12.2万头优质后备母牛,按照每头5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目前,省财政承担的2130万元补贴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
此外,山东积极支持建立奶牛疫病防控体系,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承担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省以上财政对东、中、西部城市分别补助疫苗经费的55%、60%和65%。
山东还从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1200万元,对奶牛养殖场(区)开展标准化建设,按照不超过投资总额30%的标准进行补助,并将奶牛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省财政已兑现补贴资金120多万元。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