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把“钥匙”开三把“锁”
平原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带来多重效应
作者:周艳春
  本报讯 平原县在“抓百村带千村”工程中,把发展特色产业园区作为助农增收的重头戏,通过建设民营、畜牧、瓜菜等各类产业园区,让农民尝到了“集约发展”的甜头。目前,全县已形成各类园区369处。产业园区在富民同时,还破解了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一把“钥匙”打开了三把“锁”。
  产业发展与闲散地清理相结合,实现双赢。王杲铺镇前梅村素有养鸭习惯,农户零星散养,不具规模。前梅及部分村庄毗邻马颊河畔,岸边百亩盐碱农田粮棉不生。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将马颊河沿岸划为蛋鸭产业园区。短短时间内,“十里养鸭区”初具规模,蛋鸭饲养量达到100万只,年产值6300万元。
  平原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农村闲散地、盐碱地清理相结合,将闲散地统一收回集体。各乡镇、村对这部分土地进行充分调查论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园区,使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目前,全县共清理闲散地2.6万亩,发展各类产业园区150多个。
  破解小“商品”与大市场矛盾,助农增收。恩城镇铁匠村为木器加工专业村,上些年因加工户“单打独斗”没少吃亏。花色品种少、产品档次低不说,关键的是规模小,市场受限。后来,该村建起木器加工园区,入园企业30多家。加工户取长补短,集中生产,家具生产规模愈来愈大。
  “发展特色产业,一家一户难成气候。只有集约化发展,才能增加收入。”基于这种认识,平原县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助农增收的重中之重,并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做大特色产业。
  农户在生产中抱团发展,互惠互利。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不单单是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带来农民思想的转变,农户联手闯市场意识增强。王打卦乡赵庄村木炭业最初是独自生产,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争市场农户相互压价,最终“无人问津”。自从建起木炭园区,各加工户自发组建协会,统一购进原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跟踪服务,加工户抱团发展,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目前在平原,农民自发建成各类经合组织656个。农户在产业规模发展中互帮互助、互相监督,提高了产品质量和诚信度。同时,在产业集约发展中,农户间还增加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部分“土专家”带头办班培训,现场指导,产业不断壮大。   (特约记者 周艳春 通讯员 相子瑞)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把“钥匙”开三把“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今日农村】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