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他,发起组织了德州志愿者医疗队;他,放弃了司法考试的复习,远赴四川灾区;他,在全家月收入仅仅千元的情况下,借钱自费到达灾区;他,不顾余震不断,辗转灾区治病救人……他,就是市粮食局粮油购销储运公司厂医张俊生。
爱心无价
——记德州志愿者医疗队队长 张俊生
作者:杨光艳本报




  图1:共同的志向,使张俊生与美国志愿者彼德成了好朋友。
  图2:冒着余震,张俊生又踏上了去彭州重灾区巡诊的行程。
  图3:视灾区人民为亲人的张俊生(中)正在积极抢救伤员。
  “为救援灾区,我愿奉献所有”
  “看到一座座楼房变成废墟,一片片村庄成了荒野,听到废墟下面的呼救声,看到伤病员痛苦的表情,当时我就决定去四川参加救援。” 张俊生说。
  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震惊全国,当天晚上张俊生看新闻一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钟,当时,他就决定要去四川参加救援。原本他是打算今年参加司法考试的,去年冬天省下了全家取暖的钱交了辅导费,从地震以后再也看不下书了。每天下班到家,他就一边看新闻、一边在网上搜索去四川的信息,先后有南京和北京的志愿者组织进川,他投了申请都没有回信。到17日,他再也等不及了,决定自己进川。打了几十个电话终于和成都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得知灾区需要医务人员和药品,他非常兴奋。他决定组织一个医疗队,当即找到市红十字会,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把有进川愿望的电话直接转到他的手机上,经过一番努力,最后组成了5人志愿者医疗队。
  18日、19日,张俊生都没睡着觉,既兴奋又感觉到了压力。持续的余震、山体滑坡、可能爆发的瘟疫以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的艰辛,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让张俊生感到的压力是能否如愿在灾区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到了四川灾区我们就是代表山东、代表德州,我们一定要做好才行!”张俊生说。20日,他们购买了很多药品和部分食物、水出发了。
  “哪里有危险我们就要去哪里!”
  德州志愿者医疗队到达四川后,成都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说重灾区彭州需要医务人员,有辆志愿车辆去彭州,张俊生赶紧争取到了这个任务。当队员问起:到了彭州我们去哪里?有人接待我们吗?他只有一句话:“哪里有危险我们就要到哪里去,因为越是危险地方的人们越需要救助!”21日,他们被安排到了彭州中医院,张俊生被安排在了急诊科。他白天去山里的灾区巡诊,司机开车看前面,他们要看侧面山上,因为时常有巨石滚落。遇到不大的滑坡就下车搬开石头,遇到无法过去的地方就步行。每次,他们把救护车上的药品全部发完了才往回赶,从早晨出发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晚上他还要穿梭在帐篷病房里救治伤员。
  23日,由于医院伤员转移广州,又有两个公派医疗队加入了巡回医疗,工作顿时轻松了下来。张俊生他们决定到更紧张的地方去,当天晚上就转回成都红十字会,告别时,彭州中医院的庞跃星书记握着张俊生的手说: “感谢德州,感谢志愿者,我代表彭州灾区的老百姓感谢你们!”晚上到达成都,经过争取,接受了去安县给部队运送药品的任务。他们的车队路过了北川县城的安昌镇,由于北川已经戒严消毒,只有部队和防疫人员才有可能进去,一路上他们经过了3处消毒点,车身和轮胎全部喷雾,预防瘟疫的气氛非常紧张,而他们却义无反顾地进入了。 “我们要把志愿者的无畏精神带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哪怕是最危险的地方!” 张俊生说。
  “灾区的人们就是我们的亲人!”
  23日深夜,德州志愿者医疗队到安县运送药品返回成都时路过绵阳九洲体育馆,司机师傅告诉说里面很缺医生。当即张俊生决定下车,虽然已经是半夜了。还好,当晚他就被安排到绵阳中医院设立的医疗站,背包还没放下就有义工喊: “谁是医生?有个102岁的老人病了。”张俊生迅速跑过去。由于北川属羌族自治县,别说是外地人就是成都人也不容易听懂当地口音,他细心检查,终于弄清楚老人是因为心情太过悲伤,饮食又不好才犯病。他给老人开了药看他喝下,等老人渐渐好转才放心,这是张俊生的第一个北川病人。24日,院长让张俊生带着几个年轻的志愿者负责内科工作,一直忙到凌晨一点钟,饿得不行了,他才想起只早晨吃了一点饭,带的中午饭也送给了彭州山里的人们。当时有个当地农民给他送来了一个苹果,在灾区,苹果是很少见的,只供应给老人和孩子,张俊生感动得流下眼泪。
  九洲体育馆很大,张俊生给自己定下制度,早上巡诊,必须走到每一个灾民面前询问,一次巡诊下来就得2个半小时,还要到体育馆外面的帐篷里去,其他时间他就看门诊,一天下来,他的门诊量就超过300人,厚厚的门诊日志一天要记满2本。当地的温差很大,白天地面温度37度,帐篷里还要高,晚上却只有10度左右,晚上他都是穿着一件羊皮大衣值班的,不忙了就在椅子上迷糊一会儿,一夜过去外衣上都是一层露水,由于潮湿和蚊虫叮咬,他的腿上都起了水疱,痒得难忍挠破成疮。 “去四川这十几天里睡觉从来就没脱过衣服。”张俊生告诉记者说。
  “在灾区工作了十多天,我们的费用已所剩不多,为了不给灾区增加负担,我不得不决定返回。人虽然回来了,但我一直惦念着灾区的人民,还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如果能加入长期支援灾区的组织,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张俊生动情地说。 □本报记者 杨光艳 本报通讯员 刘汝星 孙俊凯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爱心无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民生民情】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