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加强招才引智工作 推进与天津滨海新区人才全面对接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借势发展,把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科技研发转化基地,人才济济。我市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建设世界太阳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功能糖城等城市名牌,迫切需要扩大人才增量。因此,应当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作,把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大批优秀人才集聚到我市的建设事业中来。
  一、我市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天津滨海新区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1、人才总量少,综合素质偏低。国内省内公认的学科、技术带头人严重匮乏。2、人才结构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材料、金融、外贸、外语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很少。3、人才分布不均。从行业看,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相对集中,国有工业企业人才匮乏,第三产业人才短缺,农业系统人才明显不足。4、科技人才严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弱。
  二、与天津滨海新区人才全面对接的主要任务
  1、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到德州工作。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新兴的工业基地,各行业人才济济。围绕着德州企业技术人才匮乏、层次较低的实际,大力引进机械、电子、纺织、化工、造纸、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新能源开发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2、招聘本科以上学历高层次毕业生到德州建功立业。天津现有20所高等院校,新区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应根据需要,积极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3、招聘滨海新区优秀人才。滨海新区拥有雄厚的科技研发基础,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万人,博士后工作站35个,并拥有一批驰名中外的专家、学者。应制订相关政策,建立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来德工作,进行技术转让和指导。4、引进滨海新区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滨海新区先后组建了冶金、化工、汽车、纺织、医药等9个产业技术开发平台,总投资达120亿元。新区目前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中心31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70家。初步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积极同天津滨海新区的科研机构合作,有选择地引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型、环保型高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5、引进滨海新区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滨海新区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功能经济区,已经建立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天津滨海新区让市场作主调控模式、高效便捷的行政管理体制、“无主管单位”制度、企业市场化规则等等,为我们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样板。6、建立滨海新区毕业生就业基地。我市德州学院、技术学院、华宇职业学院等大中专院校每年有2万多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天津滨海新区企业发展迅速,无疑给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机遇。7、建立滨海新区企业高级管理者培训基地。滨海新区有摩托罗拉、丰田、诺和诺德、三星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应有计划地组织我市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到滨海新区实地培训、学习、参观等。
  三、工作措施
  1、调查研究,建立专业人员资源库。围绕着我市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搜集滨海新区机械、电子、纺织、化工、造纸、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新能源开发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资料,建立专业人员资源库,为我所用。2、积极宣传我市人才招聘人才政策,以优惠政策吸引人才。3、举办招才引智恳谈会,实施面对面的对接。利用缔结友好城市的纽带,促进新区人事、劳动、科技等部门和科研院所与德州相关部门对接。4、发挥德州籍老乡的优势,鼓励他们为家乡做贡献。5、加强沟通与协作。强化与滨海新区高校就业部门联系,为企事业单位招聘本科以上学历高层次毕业生。6、拓展引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招聘人才。帮助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招聘新区高端人才;与新区人文、科技、教育等主管部门建立联系制度,搜集人才信息和高科技项目。7、引进滨海新区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及研发成果。8、学习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成功经验,为我市机构改革提供样板。9、走出去,建立滨海新区毕业生就业基地。促进我市大中专院校与新区大型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作者系德州市人事局专业技术管理处副主任)
  □王正方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加强招才引智工作 推进与天津滨海新区人才全面对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学习与探索】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