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如果把上海比作东方正在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那么地处杭嘉湖平原北侧的嘉善,就是围绕它高速运转的一颗卫星。它与上海郊区直接相连,距上海城区中心之间的距离为85公里,与昆山、上海一起被称为“长三角中的金三角”。多年来,他们学习上海,研究上海,融入上海,成为——
  嘉善地处浙江东北部牞是浙江省唯一同时接壤上海和江苏的县,距上海、杭州、苏州均在100公里以内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之称,境内水公铁路纵横交叉,交通便捷,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全县区域面积506.6平方公里,辖11个镇,162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28万。
  自古有云:智者,当借力而行。这句话用来诠释嘉善腾飞的奇迹最合适不过。对于嘉善来讲,近在咫尺的上海是自己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优势。他们以前瞻的眼光锁定“接轨上海、开放发展”的坐标,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主动出击,借梯升高、借船出海,在短短几年内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形成了以接轨上海为带动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的势头。2003年以来,年年都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0位,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失去一次机遇就有可能失去一个时代,把握一次机遇就有可能赢得一次跨越”。嘉善人认清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方位,找准正确的发展思路,赢得加快发展的先机

  回顾嘉善这些年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深化推进接轨上海工作、借助上海资源优势提升自身实力的过程,它历经了自发对接到自觉接轨、从民间交往到政府推动三个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的横向联合。这时期,乡办企业蓬勃兴起,人才、技术、物资以及上海工业品的领先优势成为了嘉善企业的追求目标,上海有大量的技术人员、退休人员以“星期日工程师”的形式,来到嘉善县的城镇和乡村,搞横向协作,搞联营,推动了与上海的第一波经济合作浪潮。
  ——上世纪九十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形成的第二个高潮。嘉善明确提出了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与上海相呼应,与浦东相配套,推动“一区两沿”(县经济开发区和沿路、沿边)开发。特别是1998年底沪杭高速公路通车以来,利用上海国际平台,招商引资,承接项目,推销产品,嘉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县形成了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台商投资区为重点,各镇工业区为配套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
  ——2003年以来,由市场与政府双向推动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接轨上海新格局。重点是以功能服务建设为重点,推进融合发展、错位发展、配套发展。浙江省根据长三角地区经济整合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适时提出了“主动接轨、全面融入、发挥优势、实现共赢”的总体接轨思路,嘉善自觉将“建设接轨上海、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为目标,加大接轨上海和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力度,区位优势和接轨上海的优势得到极大的发挥,接轨上海成为嘉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嘉善接轨上海开放发展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并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他们加强了县驻沪办事处的建设,增加人力、物力,扩大了职能范围,强化了“信息收集,招商引资,营销嘉善,联络协作,综合服务”五项职能,建立了青年干部挂职制度。2005年初,县里又专门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接轨上海、开放发展”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协调全县接轨工作。各镇和县直相关部门也建立相应机构,使得接轨上海工作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健全的工作网络。县里每年都制定《接轨上海行动计划》,提出总体要求,明确工作重点,对全年重大活动排出实施时间表和责任单位。去年,包括30个相关部门和镇共安排了160项重点工作任务。同时,实行考核评比机制,营造争先创优、开拓创新的接轨氛围,2005年,他们表彰了首批接轨工作先进镇和优秀部门。

抓重点、重实效,围绕“如何将上海的发展要素引进来”和“如何将嘉善的产品和服务借助上海销出去”这两大环节作文章

  接轨上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上海的 “溢出效应”,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发展嘉善的经济。嘉善抓住产业接轨这个重点,一二三产齐头并进,探索出几种成功的对接模式。
  ——产品市场接轨模式。围绕上海发展“餐桌经济”,按照上海市场准入要求,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加强与上海有关部门联络,展开互利合作,在上海建立了浙江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开展各类农产品推介会,使嘉善成为上海农产品市场的供应地。
  ——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抓住上海的存量和增量资产外迁、扩散的机遇,积极引进上海的搬迁企业和投资项目,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承载地。该县陶庄镇,依托废钢铁市场这一资源优势和营销户与上海业务交往密切这一优势,成功引进了上海电器集团下属的大隆合金钢公司和宝钢集团下属的宝嘉炉料公司,并通过这两家企业的牵线搭桥,将一部分钢铁企业搬迁到陶庄,目前陶庄与上海相联相关的企业占全镇工业企业的80%。
  ——互利协作接轨模式。上海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要素的集聚高地。通过引进上海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积极与上海开展合作交流,成为上海要素扩散的吸纳地。嘉善县与上海建立了同城信息一体化交流机制,共享信息资源,嘉善县农村经济信息网加入上海农产品信息网,全县11个乡镇、17个部门已与上海相关信息网实现联网。县经贸、科技、农经等主要职能部门都和上海的有关方面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与上海的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每年来嘉善的上海科技人员达800多人,有效利用上海的技术优势,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
  ——沿边开发接轨模式。利用与上海相连的边界资源,抓住上海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进行 “合作规划、合作开发、利益共享、实现双赢”的跨界开发探索,这种在长三角一体化当中很有示范意义的跨省区土地合作,被上海市委政研室称为 “破界行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嘉善卓有成效的招商引资工作。他们将上海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在上海的国际跨国公司、内外资大企业和研发中心集聚的优势,主动捕捉各种招商信息,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投资嘉善。2000年,嘉善县在浙北地区率先提出了招商引资 “一号工程”,县委、县政府抽调精干人员,分成几个招商个组,每个小组明确任务,蹲点扎根,了解客商经营情况、投资意向等各种信息。围绕每年确定的招商目标任务,建立健全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的考核机制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机制,对注册资金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和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作为县级重点推进建设的工业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和跟踪管理制度,并建立了重点项目县级领导联挂和部门联系制度,开展定期交流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立利用外资项目质量奖。县财政专门安排7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项目推进的考核奖励。
  县开发区很好地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实现了 “八通一平”,已累计引进的外资占全县的70%,跻身全国优秀开发区行列。今年,又有英鑫达电子和金界电子等企业落户。开发区管委会有关领导说: “这些项目都属于高科技电子项目,合计注册资本达3000多万美元。它们的进驻,对嘉善经济开发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做大经济总量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些项目均是从上海方向引进牞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上海平台对搞好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作用。”

观念融入、产业融入、市场融入、环境融入,在接轨上海、服务上海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嘉善,形成了 “一、三、五、七、九”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现象,即:10%的嘉善人到上海工作、学习、生活;30%以上的农产品销往上海大市场;50%的工业品是为上海企业配套或通过上海进入其他地区;70%的出口商品是通过上海外贸口岸进入国际市场;90%的外资和县外内资是受上海的影响而进入嘉善。由此可见,经过多年来的推动和交流,嘉善与上海的经济关联度、产业依存度日益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迅速提高。
  ——上海大都市已成为开放发展的主要窗口。全县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利用外资一直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也成为浙北开放型经济的高地。2003年以来,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8.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36亿美元;去年合同利用外资5.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7亿美元。通过上海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阿克苏·诺贝尔、卡帕科技公司等好项目,引进了晋亿公司、台升公司等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
  ——上海大市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据统计,全县近年来每年农产品总量的50%销往上海,每年供沪的生猪都在10万头以上、水产品有1万吨、瓜蔬有25万吨。全县50%的食用菌销往上海,嘉善黄酒在上海黄酒类市场占三分之一。魏塘镇的农民还主动出击,在上海郊县建立了5000亩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受上海大市场的刺激带动,亩均收入达到4万元。嘉善优质农产品在上海的影响日益扩大,有两种位列 “最受上海市民欢迎十大品牌”。
  ——上海客源成为三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近3年,全县三产服务业每年以17%以上速度增长,全县已有观光区15个、三星级宾馆10家,其中五星级2家。这背后的支撑力量,是丰富的上海客源。他们紧紧抓住上海世博会的机遇,打造 “人居嘉善、休闲嘉善、物流嘉善”,全面提升城市服务设施水平,建设上海的 “后花园”。现在,全县古镇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游70%以上的客人来自上海,嘉善商城成为面向上海销售的华东地区最大的副食品批发市场之一。同时,面向上海开展三产招商,去年从上海引进三产项目22个,总投资3.9亿元。
  ——上海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利用上海丰富的科技、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着力引进、吸收、消化上海方面的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县科创中心成为双方合作的平台,2003年以来,全县共引进科技创新载体12家,共建产学研基地5家;经上海柔性引进的专家已超过1500人;去年,创建了全省第一家由县一级创办的省级留学生创业园。由于这些要素的引进,科技、人才的需求得到有力支持,电子电声、新材料、建材等产业的科技水平得到提升。
                探江浙率先发展之源 谋德州奋力崛起之路
                     嘉善义乌看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孔瑗 尹滨 本报通讯员 孙伟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