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91122期 >> 第03版:柳湖
忆邓友梅回故乡
  □邓元洪
  我所在的平原县城东邓庄村,是著名作家邓友梅的家乡。邓友梅在改革开放初期、中期曾几次回到老家。记得他第一次回家乡,是在1980年,这也是他阔别40多年后第一次回家。
  回家前几天,县里的领导给邓庄村党支部书记打来电话,说要做好准备,迎接作家邓友梅的到来。于是村里干部安排群众清理大街,打扫得干干净净。那天上午8点多钟,邓友梅的车和德州地区有关领导、平原县主要领导的车缓缓地一同开进邓庄村。著名作家邓友梅要回家乡的消息已传遍全村。那天村里的男女老少夹道欢迎,乡亲们都为村里出了一位著名作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当走到村中的路口时,邓友梅停下车,和陪同领导一同走进支部书记的院子。村里的男女老少也随后跟着进了院。院子里站满了人,把屋子围得水泄不通。邓友梅见父老乡亲如此热情,非常高兴。他与村干部、村里的长者亲切交谈,不时地向长者询问和印证自己记忆中的事。那天上午约9时许,邓友梅让族院中人带他去墓地,祭拜先祖。
  邓友梅后来又回家过几次。 1988年5月,他与美国作家协会主席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到平原县农村采访时,又回到邓庄。他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由村干部陪同,围着村子走了一圈,边走边看,不时与遇见的长者握手问候。当走到我家门前时,看见我父亲,村干部向邓友梅介绍,邓友梅便同我父亲握手亲切交谈(我父亲是解放前的老党员,从青年时期就当大、小队会计,直到年近60岁才退下来)。摄影的同志当时把这一场景拍照下来,后收入《平原县大事记》一书中。
  邓友梅回家,看到家乡比40多年前有了大的改观,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房屋建设、街道硬化,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他印象深刻,回京后,写了一篇文章《家乡不断在前进》,发表在当时德州文化局办的刊物《苗圃》上。后来我和另一位老师,给他写了一封信,字数不多,其内容,一是代表家乡人向他问好;二是他几次回家,村里的父老乡亲都为之骄傲,引以为豪。在邓庄这片土地上能出一位全国著名的作家,是村民的荣耀。他自学成才的经历,为邓庄的青年学子树立了典范。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邓友梅的影响下,邓庄村考上了很多大学生,甚至出了硕士、博士。
  我曾经看过《邓友梅的短篇小说选》一书,邓友梅在自己写的《序》中,介绍了他在战争年代艰难的自学经历,我看后颇受感动。在战争年代,他历尽坎坷,还能挤时间看书、学习、写作,实在令人敬佩。战争结束后,更是笔耕不辍,其处女作《在悬崖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改革开放初期,他又写出了大量在全国文坛有影响力的作品,如《那五》《烟壶》《话说陶然亭》等,有些作品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这些年,我一直在邓友梅自学成才精神的鼓励下,干好教学工作,认真教书育人。工作之余,读了不少课外书,我没有邓友梅的天赋,但我竭尽所能,努力工作,没有蹉跎岁月。凭着实干精神,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现在我已从教育岗位上退休,仍然坚持看书看报,继续给大脑充电。
  邓友梅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基本不回老家了,但他在青年时代刻苦自学的精神,一直在鼓励着我,特别是教育、鼓励着家乡的后辈学子。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忆邓友梅回故乡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