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他的小说直面现实,有着强烈而纤细的艺术感知力——
徐永: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
作者:张莹


  □本报记者张莹
人物简介
  徐永,本名徐勇,祖籍河北故城,现居德州, 2008年开始中短篇小说创作,201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创办艺术电子商务平台“艺江湖”。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我要去那座城市》《讲给你一个人听的故事》。
  徐永曾经从事过实习记者、售货员、办公室科员、营销策划等许多职业,现在从事艺术评论、美术策展工作。多年来,他视文学为精神家园的停靠休憩之地,在小说创作上不改初心、砥砺前行。
  10月31日下午,记者在德城区一家茶馆见到了徐永,谈及写作的初衷,他说:“之所以写小说,是希望可以延续生命。我想象许多年之后,我的书摆在书架上,布满灰尘、无人问津,但是某个夜晚,有一个人拿出来读,并怦然心动,我的写作就是有意义的。 ”
“写着写着,信越来越厚”
  徐永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军人家庭,他的童年时代是在部队大院度过的,随着父亲的调动,徐永在多个省市都居住过。从小,他就喜欢书法、音乐。书法作品曾在全国少儿书法比赛中获奖。他跟朋友合作创作的歌曲,也被音像公司留用。那时候徐永的理想,是让自己的歌在世间传唱。
  上初中时,他开始迷上读书,几乎是小说就不放过。他一拿起书来,读不完是不放下的。吃饭的时候,也会拿着看。筷子伸进了家里人的碗里,夹着的菜掉了也没察觉,是经常的事。“有一回,妈妈看不下去了,一巴掌拍在我头上,仿佛拍在木头人身上。我嗯着啊着,把筷子放下,又翻开一张。妈妈一把拽过书,扔到地上,‘再看,给你撕烂了’。我正和小说里的人纠缠着,似乎没有听见她的话,忙跑过去捡起来,回到饭桌上继续看。妈妈气乐了,说:‘你这么用功,也没见你学习好到哪儿去。 ’到了学校里,还是放不下,因为这个,课堂上不知被老师没收过多少本书。但是对书的痴迷丝毫没有减退,反而越来越深。 ”徐永回忆道。
  大他十几岁的哥哥当时是一个文学青年。就是在哥哥那里,徐永读了《源氏物语》《雪国》《鲁迅文集》《巴黎圣母院》《静静的顿河》等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书籍。徐永至今还记得借过哥哥一本《辞海》,两块砖头那么厚,纸白而薄,字印得很小。他喜欢看里面有关历代人物的介绍,《射雕英雄传》里的丘处机和王重阳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他在《辞海》里找到了答案,还了解到丘处机也写了本《西游记》。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徐永的一位好朋友转学了。那时候交流只能依靠书信来往。“一开始的信也就一两张,可我们两个偏偏爱攀比,写着写着,信越来越厚。最多的时候,一封信要二十几张。为了写信,我绞尽脑汁,没事写了,就开始瞎编,可是肚子里储备不够,只好拼命读书,在书里看到新鲜的词句,马上记下来,用到信里。 ”徐永说。
“最好的时光是在读书中度过的”
  1992年,徐永被中南财经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录取,在武汉度过了4年的大学时光。
  参加工作后,徐永在一家工厂的宣传科负责编简报,写材料和新闻稿。没有工作任务时,就捧起书来读,几乎所有闲暇时间都在读书。这样的生活过了足足5年,直至换了工作。“我最好的时光就是在读书中度过的。时至今日,我脑海里还会浮现多年前的某个下午,我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惬意地读书的画面。 ”
  书看多了,就有了写的欲望。 1998年春天,徐永编辑第一期厂报的时候,由于版面未占满,他为此写了第一篇小说《丑姐》。同年,又写了一篇8000多字的短篇小说,恰巧那几天在报刊零售处买了本文学杂志《海燕》,就投给了《海燕》。“当时对写作完全没有信心,也没抱多大希望,过了些日子,收到一张汇款单,400元,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是370元。一看汇款人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海燕文学杂志社。我非常激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了。 ”徐永说。
  不久,他又写了两篇小说,相继在文学杂志上发表。后来由于工作变动,心境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写作,文学也一度离他很遥远。
  生命意识驱使之下的小说创作
  2008年,是徐永小说创作的真正起点。那时,接踵而来的家庭变故,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对生命、时间有了刻骨铭心的思索:“在母亲手术前的夜晚,我被梦溺住了,醒来望着黑黢黢的屋顶,恐惧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我突然想到,我也会老,我也会死去。小的时候,一直认为自己会成为一个大人物,一个不朽的人。许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是一个小人物。我的青春仿佛就在昨天,我想回到过去,那些美好的,让人心疼的,那些过去认为永远不要再记得的所谓的痛苦的经历,让我无比眷恋。 ”
  “可我又是个非常清醒的人,我知道无法回到过去,这让我感到绝望。我焦虑不安,需要心灵的慰藉。我一直在寻找最好的慰藉方法,我发现只有自言自语才能让我的心灵保持一定的平静,而自言自语对于我来说就是写作。 ”徐永说,在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驱使之下,他开始了小说创作。
  这一年,他的中篇小说《隔着玻璃的岁月》(又名《少年时代的朋友》)在《长江文艺》上发表,别具特色的叙述样态广受好评。小说一面回溯过去的少年岁月,从时光之河中打捞儿时的朋友,一面不断凸显回望者的叙述印痕,让一切都变得真假难辨,表达了对过去时光难以复原的深切叹惋。
  2012年,他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我要去那座城市》出版,收录了从2008年到2012年创作的十几篇小说。这本小说集在西安广播电台播出,被全国300余家中学、大学图书馆收录,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
  这本小说集的同名小说《我要去那座城市》是徐永最喜欢的个人作品。在这篇小说之中,徐永虚构了一个去向往的城市重温旧梦的故事,主人公其实并未进行去城市寻踪的行为,支撑这一切的是他的思绪和想象,行程中的一切见闻都源于叙事者的审美想象。
  “这篇小说也是我的创作谈,可能有人会认为这种审美想象过于浪漫,人物由此获得的精神慰藉也来得有些虚妄,但是任何人无法否认,正是这种审美想象和精神慰藉,能让身处困境肩扛苦难的人们不至于因绝望而沉沦,并催生出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力量。 ”徐永说。
“我想书写的无非是我的梦想”
  迄今为止,徐永已在省级以上纯文学刊物发表作品60万余字,多篇短篇小说被国内文学刊物转载。短篇小说《天衢路》入选《中国70后作家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麻雀》入选《2012年中国优秀中篇小说选》,并多次荣获文学期刊奖。
  “我的写作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写作素材来源于个人经历和青春时期的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其实无论哪个时期,我想书写的无非是我的梦想。 ”徐永说,他笔下所写的人物,一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打动人心的人物,他们也许正深陷物质与精神的困境之中,但是心中从来不会失去梦想,也不会停止追寻梦想的脚步。
  “一个写作者,不能有功利心态,如果总是在重复自己的写作,那样的写作没有意义。一篇好的作品,不是在哪个刊物发表,也不是获什么大奖。让读者记住小说里的人物,远远比记住作者的名字重要。如果有一天我离开这个世界,我的小说能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我就心满意足了。 ”采访即将结束时,徐永如是说。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徐永: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文化德州】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