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夏津郑保屯社区通过成立调解委员会,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到大事小事不出村——
一个农村社区的“维稳经”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邓美平叶继虎刘明晓
作者:社区

在郑保屯社区调解室,调解员正在调解


  邻居盖新房,占了自家的宅基地;朋友借了钱,多年赖账不还;子女虽多,却在赡养老人上推三阻四……这些琐碎的争端纠纷,一旦化解不及时,就有可能升级为大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在夏津县郑保屯镇郑保屯社区,有居民5200多人,类似的矛盾纠纷几乎天天发生。为此,社区专门成立了调解委员会,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大到宅基纠纷、债务债权,照单全收,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大事小事不出村,实现了零上访。
社区干部当起“和事佬”
“儿子每年光给500元赡养费,其他事什么都不管,你们去给说道说道吧。 ”8月2日,在郑保屯社区群众服务中心,84岁的田桂荣向社区党支部书记黄亮存倒苦水。
  黄亮存对老人情况简单记录后,便指派了两名兼任调解员的社区干部前去了解情况。
  有事找社区,成了这里居民的习惯。黄亮存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群众诉求、矛盾纠纷,几乎天天有,多时一天就能接到七八件。
  郑保屯原是夏津的第一人口大村,后来撤村改社区,由于村大人多,这一个村便单独成了社区。
  因地处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处,308国道穿境而过,个体经济比较活跃,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者,多时社区常驻人口能达8000余人。人多事多,矛盾纠纷也随之增加,有些问题化解不了,居民就会反映到镇上,甚至到县、市去上访。“俗话说,‘发家不置气,置气难发家’。这句话放到整个社区也是一样,没有稳定作基础,就很难图发展。”2012年,黄亮存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成立了调解委员会,专门设立了调解室, 7名社区干部轮流坐班,担任调解员。只要居民找上了门,第一时间前去化解。
  定制度、讲方法,280余起纠纷得以化解
  前不久,贾家的两兄弟闹起来了。原因是两家住对门,中间有个小胡同,哥哥家原本地基高,后来为了进出家门方便,又在门口修了个小斜坡。这时,弟弟不乐意了,一下雨,雨水就会灌进自家院子里。随后,弟弟就在自家门口这边筑起了一道排水沟。原本宽阔的小胡同,两家各占去一边,拖拉机就再也开不进来了。
  这边哥哥想堵上弟弟家的排水沟,那边弟弟想拆掉哥哥家的小斜坡,两人相持不下。咋办?这事得找调解委员会来解决。
  经调解,双方同意各让一步,但这个让步必须由调解员来执行,兄弟俩谁都不能先动手。于是,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黄庆存跟另一名社区干部带着铁锨、锄头,这边填弟弟家的沟,那边拆哥哥家的坡,忙活了一下午,事情得以解决。“俩人是亲兄弟,总不能眼见他们为了这点事打起来,伤了和气。”黄庆存说,社区不少矛盾都发生在邻里亲朋间,只能两边说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还得像这样干些体力活。
  为了让调解更规范,社区专门制定了调解制度。规定调解员每天坐班时间须满8小时,期间做到居民来访事项有记录、有答复、有反馈。受理群众纠纷,要先调查取证,充分掌握当事人双方的基本情况和诉求。调解成功后当事人双方需签订和解协议,立卷归档。为保证调解的公正性,凡涉及到自己亲朋好友的纠纷,调解员一律回避,同时,要求调解员“不抽群众一根烟,不吃群众一顿饭”。
  去年,社区花费2万多元,重新打造了调解室。摄像头、照相机、执法记录仪、录音笔等设备一应俱全。“有时调解过后,居民又反悔了。有了这些设备,就不用担心了。”黄亮存说,这些设备在调解中还能起到震慑作用。有一对婆媳,时常吵架拌嘴,今天媳妇扯下了婆婆家的门帘,明天婆婆打碎了媳妇家的窗玻璃,俩人来到调解室,知道有录音录像设备,顿时说话收敛许多,张口闭口的脏话也不再说,经调解后握手言和。
  调解光以情理服人还不够,还得知法懂法。去年,省委组织部组织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到大学接受再教育,黄亮存、黄庆存等4名社区干部报名通过考试选拔去学习法规政策。“用一些法律法规解释居民的问题,调解起来更有说服力。”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黄勤福说:“前阵子,社区有个小伙子开车撞了人,法院判决后小伙子不服气拒不赔偿,我们向他反复讲相关法律知识,他才拿出了赔偿款。”
  据了解,自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了280余起矛盾纠纷。
经验做法将在全镇推广
  社区干部参与处理居民的矛盾纠纷,老百姓从刚开始不认可,到后来有困难找支部,遇到大事小情都愿意找调解委员会说道说道。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调解矛盾纠纷就达60余起。
  自从成立了调解委员会,社区两委班子的威信越来越高,去年换届,班子成员全部满票当选。
  社区老百姓看干部不戴着“有色眼镜”了,干部见了群众也没有抵触心理了。“虽然有时调解也少不了挨骂,但老百姓最讲感恩,我们为他们办了事,他们就打心眼儿里感激你。”黄庆存说,有一次社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打扫卫生,村民义务出工100多人。
  社区稳定了,发展也就有了时间和精力,社区党支部带领群众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大田托管”等致富强村路子,除了百姓受益外,每年还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同时,社区还拥有羊绒加工、汽摩配件、粮食运输、养殖四大产业,仅羊绒加工,一年产值达1亿元。
  目前,社区维稳经验得到了乡镇的认可。“随着村级活动场所升级改造完毕,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推广这一做法,每个村(社区)都将成立调解委员会,建立调解室,让矛盾真正化解在基层。”镇党委书记王秀华说。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农村社区的“维稳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深水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