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鼓词说唱本
请戏班来村里唱大戏
留智庙,今属河北省景县。明洪武九年设立德州卫时,留智庙为德州卫“正卫中左所四屯”,属德州。清光绪二十八年,德州卫撤销,留智庙划归景县。
明清直至民国前后几百年内,因庙会而名声鹊起。清吴炽昌《客窗闲话》里这样描述庙会的盛况:“商贾云集,百货俱陈,以席结棚,列分街道,居然闹市。 ”
在留智庙村的中心,有座古庙——碧霞元君祠。庙的起源可追溯到明初。据说当时庙建在留智庙村西北,因地势低洼,易遭水患,村民刘智捐资并主持将古庙迁至东南高地重建,规模虽赶不上泰山碧霞祠壮观,但殿内神像数目完全与之相同。当地人为纪念刘智的功德,将该村命名为刘智庙村。
四月十八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留智庙庙会从四月初八开始,会期十天。每到庙会,香客众多,商贾云集,三教九流亦混杂其中。为保证庙会的安全、稳定,组织机构必不可少。留智庙庙会的主管机构叫“会首”,由本村张、韩、李、于四家大户及庙里的和尚、邻村的大户组成,下设总务、财务、税收、庶务等分支机构,安保由德县、景县警察局和各村民团负责,税务由两县税务局负责,消防则由各村水会分片负责。
统一搭建的席棚就是展位。那时附近各村都有棚户,他们备有县城的苇席、长杆、麻绳等材料,能很快按要求搭建起临时的店铺、戏棚、神棚、茶棚、酒棚等。各席棚顶部都用双席铺盖以防漏雨。牲口市则埋好木桩,拉上大绳。每隔一段路,还有用席棚围成的男女厕所。这个时候,留智庙村的农户也闲不住,磨面、推米,腾出房屋,准备接待亲朋好友,有的还临时出租库房。村里所有住户,家中的水缸、盆盆罐罐都装满井水,以备使用。因为每到庙会的高潮期间,白天各水井都会被淘干,备水是经验而来。席棚按照行业划分经营区域,摆摊设点,井然有序。席棚按面积计算租金,不怕淋的商品露天设摊,但要交纳地皮费。
碧霞元君祠大部分位于留智庙北街,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300余米。来这里进香的分零散香客和集体香客两种。零散香客进香比较简单,只是跪拜、烧香、献供即告结束。集体香客先烧香,跪拜神灵,再由香头带领表诵。他们表诵的韵律一般比较简单、通俗,带有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的性质。完毕再行献供、布施“香火钱”,最后在庙前举行文娱活动,仪式才告结束。祭祀的目的五花八门,有为了祛病消灾的,有求子求女的,有祈福求财的,有求取功名的,其中也不乏还愿的。一般根据自己所求拜的事项,对烧香朝拜的神明也有所侧重。
庙会上最多的是洋广杂货,玻璃纸、镜子、闹钟、雨伞、化妆品等应有尽有。庙会是孩子们的天地,五彩缤纷的风车,栩栩如生的糖人,蓬蓬松松的棉花糖,吸引着他们根本迈不开脚。文具行设在庙内的东西两廊,庙门里外侧则是供神用的香烛、黄表纸等。庙会之后就是麦收,所以庙会上的农具市场很兴盛。庙门前的南街两侧是布匹、服装、杂货、小吃市场。牲口市在东街苇塘,这个市场在北方影响很大。庙会前好些天,口外的马匹被驱赶着到庙会上交易,附近村庄的居民整个晚上都能听到马队悦耳的铃声。
每届庙会都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有外地为庙会助兴的,有周边的流动戏班子,也有祭祀者自发组织的活动。庙区以内稍微宽阔的地方都被作为表演的“舞台”,你刚唱罢我就登场,整天都不间断。在庙会上除了能看大戏,还能听到梨花大鼓、山东琴书,以及西河大鼓、京东大鼓、单弦、乱弹等多种曲艺节目(鼓词是起于明、兴盛于清的说唱文学作品,原为口头说唱,继而写成稿本,再则传抄流通,最终演变成案头创作,然后刊印发行,留智庙会上很受欢迎)。民间项目有推太平车、划旱船、扭秧歌、杂耍等,参加人员众多,场面壮观。唱戏的在演出之前,先到庙里祭神,然后才可登台。一般演出喜剧,不演悲剧,每天两开箱,演三至七天不等。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