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513期 >> 第06版:往 事
他曾为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看病——
平原名医刘祥符

刘祥符题写的“平原车站”


刘祥符撰写的医案手稿


  刘祥符(1905-1970),男,汉族,名同庆,字祥符,平原县腰站镇西窑口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于天津、济南受聘行医,1950年于平原县城挂牌开诊。其医道深厚,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远近闻名。1955年担任平原县卫生科(局)副科长;1956年担任聊城地区中医学会理事会会长。是平原县第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除中医外,刘祥符对祖国的其他传统文化也颇有研究,尤其是魏碑书法,功底深厚,广得赞誉,时为山东省书法学会会员。
  对这位刘氏中医世家传承的关键人物,笔者数次走访其子刘新山,聆而辑之,以飨读者。
承继家学 弃教从医
  刘祥符出生于中医世家。其三叔父刘吉明、四叔父刘吉曾均为中医名家,曾在河南开封和家乡开诊行医,久负声望。其三叔父刘吉明擅长中医外科,精通医密金鉴,他的拿手好戏是制作膏丸丹散。对疮毒、风湿寒痹、结核、烫伤、烧伤等伤病有医治绝技,如他创制的“太乙膏”“风寒湿贴膏”“烫伤黄腊软膏”等至今仍在使用。其四叔父刘吉曾熟稔四书五经,在当地的文化水平出类拔萃,精通中医内科,对《皇帝内经》《伤寒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祖国中医经典有较深刻的研究。对伤寒诸症,均有独到的治疗方法,对妇科急病、产后诸症的治疗功效神奇。刘祥符从小跟随二位叔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中医学悟性很高,少年时一边读私塾,一边帮助大人打点门店,几尽遍识中药。民国11年(1922年),刘祥符自平原商业学校毕业后回本村教书。时年战乱频发,灾害连连,疾病肆虐,民生凋弊。刘祥符目睹百姓缺医少药的严酷现实,感同身受,决心弃教从医,救民于水火。在二位叔父的精心指导下,刘祥符博闻强记中医秘典,潜心医疗实践。由于学习用功刻苦,又得叔父的真传,刘祥符进步很快。上世纪三十年代,其优良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已为人称道,享誉四邻八乡。后来,分别于天津和济南受聘行医多年,医术日臻成熟。 1947年,刘祥符携家眷自腰站搬迁来到平原县城,现琵琶湾西南,即当时的陈家大院,租用一宅两院,房屋共6间,其中4间为中药店铺,开始挂牌接诊。
德医双馨 终成大医
  刘祥符恪守“学海无涯,治学严谨”的座右铭,对祖国传统医学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总结临床医疗实践,从不生搬硬套,而是活学活用,灵活掌握,讲究因时、因人、因病施治。长期的实践积累,刘祥符对一些疑难杂症有较为丰实的诊治经验,常奏起死回生之效。他擅长诊治妇女产后病、大出血、伤寒和瘟疫,曾用寒凉清热药治疗“产后风”。创制“人参白虎汤”,疗效甚佳。一次,石家饼铺的老板娘生产,因难产而大出血,生命垂危,刘祥符半夜受邀前去诊治,把脉问诊,明确诊断,急回药铺,组方煎药,病人服后半个时辰便转危为安。
  解放前夕的平原,曾有伤寒瘟疫流行城乡。刘祥符研制“五虎追风散”等药剂,夜以继日,四方奔走,成功救治了大量病人,一时名声鹊起。
  1963年平原县流行“乙型脑炎”,时任县卫生科(局)副科长的刘祥符,亲自到县医院组织救治,提出了五条诊疗原则,即辛凉透表、清肺化痰、潜阳降温、镇肝熄风、大剂量频服,在病毒肆虐最为疯狂的3个月中,刘祥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始终战斗在一线,使县医院创造了无一例住院病人死亡的奇迹。为此,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表扬,并在1964年山东省中医学术年会上做专题汇报,受到了时任省卫生厅刘惠民厅长的高度评价。
  刘祥符尊崇叔父“医乃仁术”的教诲,为人厚道,医德高尚。一生不求名利,救人无数,不嗜烟酒,节身简用。在外受聘行医期间,对灾民患者从不收费;在平原挂牌开诊期间,对穷人一律免费,对赊欠药款从不记账,对特殊困难的患者还慷慨解囊。在担任卫生科长期间,一天到晚跑十几个公社村庄巡回医疗,从不要求任何补助。他曾为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梅兰芳的大弟子魏连芳多次看病,后来还负责县委县府两大院老干部的保健工作。无论是领导还是平民,刘祥符都是待患如亲,一视同仁,从不摆架子,有求必到,送医送药上门,为此得到了百姓的高度称赞。而刘祥符自己却家境窘迫,生活艰难。为此县委领导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对刘祥符进行了重点保护,让他享受每月92元的津贴(相当于副县级十九级)。
言传身教 培养后人
  刘祥符非常注重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传承。1955年在担任平原县卫生科副科长后,他大力倡导开办卫生学校,以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同时把祖国的中医事业发扬光大下去。他在恩城开办了两期中医带徒培训班,亲任主讲老师,培养学员100多人。刘祥符撰写了二卷教学提纲。现存第二卷。由于笔者在医院工作多年,对中医有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阅后认为,该提纲强调依据四诊为主,辨证施治为重,从药理药性到汤头脉经加以归纳和提炼,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刘祥符教学主张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部熟读背诵。他还带领学员走村串户,访患义诊,到县乡卫生院临床实习,进行案例分析,广泛搜集民间土单验方秘剂十万个,在循证和甄别的基础上,编成了《中医验方、秘方集锦》。二期中医培训班的开办,奠定了我县建国初期中医医疗体系的基础,他们中的部分同志及其子女至今仍然从事着中医工作。
  刘祥符带有高徒4人。其中胡金兰和王德清被分配到德州工作,均为当地名医。另两位就是刘祥符的长女刘新珍和长子刘新山。刘祥符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点着煤油灯,既教读书写字,也教中医基础知识,主要有《汤头歌》《脉学》《方药》等。在他们八九岁时就踩着凳子取药调药。后来,刘新珍在县医院从事中医诊疗三十年,兢兢业业,成绩突出,后因病于1988年去世。其女儿张青继续母亲的专业,现为县医院内二科副主任,常常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常见病和多发病,成效显著。前几年其丈夫身患血液病,张青运用祖传中医秘方佐以治疗,终力挽危象,现已康复。刘新山也供职于县医院,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工作非常敬业,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连续多年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带有徒弟多人,其女儿刘红莉学有所成,现供职于德州市防疫站。刘新山退休后现仍致力于中医事业的拓展,闲时习练魏碑书法。
  时至今天,刘氏中医已传承四代。薪火相传,前赴后继,其间沧桑世事,浩繁难书。而刘祥符不遗余力培养后继人才的举措,非常值得我们敬佩。
热爱国学 魏碑名家
  刘祥符在毕生研究中医的同时,还对祖国的文史哲书充满浓厚的兴趣。他曾对中国的历史编年进行过详细的考证,绘制了中国历史脉系图版,向他的学生讲解。对祖国的古代哲学典籍《周易》《奇门遁甲》等进行过系统地研读,批判地汲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写下了大量的心得笔记。他爱好京剧,常常与京剧名家或爱好者一起探讨有关问题。而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魏碑书法。刘祥符在开诊行医和后来的领导工作的余暇,常常临摹魏碑拓片,勤学苦练,废寝忘食,由于条件所限,时常在地板和旧报纸上习字。当时剧院的海报也经常由他书写。长期的研磨苦练,使他的魏碑书法老辣粗犷,古朴遒劲,端庄大气,笔势豪放,至今有年长者每当提到他的书法,仍然津津乐道,大加赞赏。解放前后,平原县城核心商业区的大多数门面牌匾都出自刘祥符之手。现存的仅有平原火车站处的“平原车站”四个大字。其子刘新山至今仍然记得丁字街处10米见方的“文方斋”匾牌,当时的平原铸锅厂“华盛号”特别醒目,还有“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剧院”等等。当时有很多单位邀请刘祥符题写牌匾或碑文。上世纪50年代末,为避水患,夏津县政府决定重修董姑桥,修好后拟立碑铭记,当时的县长亲自来平原邀请刘祥符前去撰写碑文。可惜文革中该碑被毁。
  据刘祥符之子刘新山介绍,其父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一生手不释卷,他往往把中医学同哲学和书法艺术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加以理解和诠释,从而使他的医道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和境界。笔者在刘新山的家里,也亲眼目睹了刘祥符曾经使用过的笔墨纸砚,以及他凝聚着心血和智慧的大量手稿,不禁肃然起敬。只可惜,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手稿没有进行系统地整理和编辑出版。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尽管一代名医刘祥符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离我们远去,但其精神尚在,风范永存。他笃学医道的严谨态度、匡危济困的高风亮节,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拳拳大爱,永远值得我们后来人尊敬和学习。
□张春明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平原名医刘祥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往 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