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倩倩
4月11日,教育部表示,为确定推进学校美育综合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与包括我省在内的首批7个省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德智体美“四育”中,始终是短板。那么,我市中小学美育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尝试了何种探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现状:
课时缩水、城乡不均,学校美育仍薄弱
4月11日下午第一节课,武城县育才实验学校一年级三班的教室里,音乐教师王丽丽正带孩子们学唱歌,欢快的旋律引人驻足。
除了音乐课以外,学校美育课程还包括美术、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记者调查发现,城区中小学基本开设了音乐、美术课程,其他课程则较为少见。
不同学段美育课开设情况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小学开设美育课和课外社团活动更积极,内容也更丰富,中学则相对较弱。我市一所中学的负责人表示,小学课业负担相对较轻,便于开设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但初中科目增加,课时学时需要分给文化课,美育课程多以课外社团活动的方式来弥补。
在一些学校,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音乐课上数学,美术课上英语,都是不成文的规矩了。 ”张如月是一名高二学生,每周屈指可数的几节音体美课常常“沦陷”,让她颇为无奈。
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的美育课程处境更为尴尬。音乐教室和美术教室达标率低,缺乏专业器材和场地,不仅开课率低,课堂质量也难以保证。“老师唱一句,我们跟着唱一句,没有一点儿新鲜感。 ”说起音乐课,在一所农村小学就读的六年级学生张新艺说。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原因:
重视不足、师资缺乏,发展受阻活力不足
美育仍然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薄弱地位,即使开展情况比较好的学校,往往也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那么,症结何在?
专业师资匮乏一直是制约学校美育课程发展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农村学校,数学老师教美术、语文老师教音乐的现象并不鲜见。
从事基层教学多年的乐陵市杨安镇明德小学教师庞恩萍,对这一现象感触特别深,去年学校的变化令人惊讶,有了专门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还添置了钢琴,可全校20多名教师无一人会弹。“学校里真正懂艺术的人太少了。 ”庞恩萍感慨道。“每年的教师培训,总是偏向语数外等科目的老师,对于音体美老师的培训几乎没有。”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告诉记者,专业教师提升需要系统的培训,但对于美育课程的任课教师来说,培训的机会却非常难得。
而在现行评价体系中,美育始终处于边缘地位,音乐、美术等相关课程在学校属于“副科”,自然不受关注。在与升学考试的博弈中,美育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几成摆设。
这样的背景下,美育课程处境尴尬,发展遇冷,课堂缺乏创造力。
探索:
打造亮点、整合资源,寻求突破新路径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要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明确要求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而普通高中则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
开展舞蹈、戏剧等美育课程,不仅可以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还能培养有艺术鉴赏能力的青年一代,树立起他们积极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为改善美育教育的薄弱现状,我市各级教育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随着“全面改薄”工程的推进,中小学艺术专用教室配备率大幅度提升,艺术教育器材与课外活动场地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解决师资问题,我市规定在教师招聘中,必须保证并适当扩大音体美专业教师的比例,并且相当一部分配置在农村学校。
增配之外,我市教育部门及学校还积极通过其他渠道解决师资问题。陵城区组织城区音体美专业教师,采取“走课”的形式到农村学校任教,保证开满课程、开足课时。
3月29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丰乐李小学京剧社团正式成立,学校聘请德州市青少年宫胜强京剧艺术学校校长田胜强进行教学指导。这一举措,让社会力量得以参与学校教育,变“一方敲锣”为“众人擂鼓”,充分发挥出社会优质资源的优势,让美育教育更好地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