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每到春节,赶年集是儿时最期盼的事。
盼望许久,终于这天姗姗而来。起个大早,简单吃几口饭,我便和母亲上路了。
赶年集的人很多,做生意的人也多,直直的一条大街上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街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看街这边有家家必备的粉条、海带、人造肉等等,肉架上一扇扇的猪肉、羊肉,地上还满是活蹦乱跳的鱼和鸡。街那边有红蜡烛和鞭炮、香,地上还铺满了红红的对联和色彩丰富的年画,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点心和糖果。集上,母亲把一根红绳的一头绑在我的一只手腕上,另一头则绑在她的裤腰上,我们一起逛摊位、和商贩打价。
集市上,很多商贩把原材料拿到街上,用石磨磨成香料。那些人一边磨还一边叫卖:“瞧一瞧,看一看,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来一来,尝一尝,真材实料不坑人……”一个摊位挨着一个摊位,看谁的嗓门大,看谁的声音亮。另一边是临时摆摊的烧饼炉,烤得焦黄的烧饼摞得高高的,香味馋得我直咽口水。母亲疼我,给我买烧饼、糖葫芦、一大堆零食。
夕阳西下时,人们开始回家,大人们一人提一个黑色皮包,里面装着各种年货。赶集的人们喜气洋洋,讨论着今年的收成,憧憬着来年的希望。我们小孩子也是满载而归,互相炫耀着手里的年货……
随着年龄渐长,我没了那份心情,一晃十几年没有赶过年集了。如今特别怀念以前的热闹,今年准备带着儿子提前回农村老家赶次年集。
分年猪
□陆琴华
在我小时候,每到年根,乡下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磨刀霍霍杀年猪,迎新年。记得有一年,腊月二十三,我家院子里挤满人。就听一个20多岁的小伙儿一声令下,说:“捆猪。”他率先跳进了猪圈。当时我家那头猪快有100公斤重了,被那位邻居赶出了猪圈,守在猪圈旁边的大爷二叔等几个人蜂拥而上,有抓猪尾巴的,有两手拧着猪耳朵的,有将猪的两条前腿死死攥着的,可是猪四蹄着地就是不趴在地上,就见两手抱住猪前腿的二叔对抓猪尾巴的人嚷嚷着:“快使力。”那人心有灵犀,把猪尾巴朝上一提,猪两只后腿离地,就轰隆一声倒地。父亲赶忙把早已准备好的细绳索递到大家手里,让他们把猪腿捆得结结实实。这时院子里支起的大锅里水已烧开,大家一起烫猪剔毛、杀猪。
酒足饭饱后,来帮忙杀猪的人要走时,父亲把搁在草苫子上的猪肝拎在手里,对大爷说:“大哥,这猪肝你带着。”大爷年轻时,眼睛有点不好使,看东西模糊,父亲说常吃猪肝的人能治眼疾。父亲又把猪头递给二叔,说:“猪头膏下酒最好。”猪头膏就是跟狗肉、鱼肉一样用各种佐料熬制出来冷冻食品。帮忙杀猪的后生对猪下水情有独钟,还没等父亲张口,就把大小猪肠拎在手里,父亲有些不好意思,说:“这东西都是腌臜之物,给你两条猪前腿吧。”
别人帮我们家杀年猪,父亲也会帮别人家杀年猪。杀年猪,年味浓。分年猪呢?更体现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