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至今单身无房,却心中有爱,扶危济贫从未后悔;他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却在捐资助学、救人脱困上舍得花钱;他的爱心,像一块磁铁,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做公益的队伍中来。
他就是姚金梁,今年48岁,是夏津县城管局的一名环卫工人。
幼时乡亲们的帮助,埋下了爱心的种子
姚金梁是宋楼镇姚庄村人。小时候,他也曾受到别人的帮助。姚金梁自幼家境贫寒,5岁时患上了气管炎,村里人你一块我一块,总共凑了300多块钱,帮他治好了病。 1982年,姚金梁的母亲病重,又是乡亲们伸出了援手。老太太临终时说:“不能做坏事,能帮别人一把,要绝不惜力气”。这句话,姚金梁一直记得。
上世纪80年代末,未满20岁的姚金梁在县城打工为生,手头一直不算宽裕。后来,他成为一名环卫工人,业余时间靠葫芦板画、烙铁画的手艺,开了一家葫芦艺坊门店,每个月也有几百元收入。
对待自己,姚金梁的抠门是出了名的,他一天的生活费从不超过10块钱,每个月除了给自己留下200块钱养老钱,省下的钱都捐了出去。 “我干不动了就回宋楼老家,那里消费低,养老花不了几个钱。 ”姚金梁说。
遇到别人有困难,他总想帮一把
“我自己花钱的地方不多,帮助别人,也算是把钱花到了刀刃上,心里踏实。 ”姚金梁憨厚地说。他衣着朴素,干瘦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
“姚大哥每个月都来给孩子交180元费用,从不拖欠。 ”夏津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孙春燕老师说。 2012年,姚金梁得知银城街道王庄村的吕兆海患有股骨头坏死、脑梗等疾病,孩子还在上小学,于是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每个月按时给孩子交180元生活费。
像这样的好事,姚金梁从未间断,每当听到谁有困难,或多或少总会帮忙。2014年10月,他得知银城街道栗庄村的孔涵(化名)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困难,给她们送去500元钱。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成立爱心团队
随着做的好事越来越多,姚金梁结识了任士攀、韩雪燕等同样乐于助人的伙伴,也感觉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于是有了把大家的力量集合在一起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一众热爱公益的好友的支持,2013年,葫芦艺坊爱心团队正式成立。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加入团队后,我们相互激励,遇事可以商量,能帮助的人更多了。 ”任士攀说。葫芦艺坊爱心团队成立后,捐助困难儿童,帮助孤寡老人,不断用实际行动播撒爱心。
在葫芦艺坊爱心团队里,姚金梁是大家的主心骨。他献爱心时间长,每天接触的人也多,遇到谁家有困难,就回来和大家伙儿说说。爱心团队的人到受助者家里了解情况后,大家集思广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前不久,葫芦艺坊爱心团队将600多元善款送到了西关小学学生王光(化名)的手里,帮孩子渡过难关。 “姚大哥捐了300元,给我们带了个好头。 ”韩雪燕说。
目前,葫芦艺坊爱心团队已经发展到30多人,先后筹集各类善款达8000多元。 “我们团队里大家收入都不高,但都有一颗爱心,希望汇聚起来能像一股暖流,温暖需要帮助的人。 ”姚金梁说。
□本报通讯员 王尧 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