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环卫工人姚金梁,每天生活费不超过10元,遇到别人有困难,却总是倾力相助——
“抠门”老姚的慷慨
  他至今单身无房,却心中有爱,扶危济贫从未后悔;他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却在捐资助学、救人脱困上舍得花钱;他的爱心,像一块磁铁,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做公益的队伍中来。
  他就是姚金梁,今年48岁,是夏津县城管局的一名环卫工人。

幼时乡亲们的帮助,埋下了爱心的种子

  姚金梁是宋楼镇姚庄村人。小时候,他也曾受到别人的帮助。姚金梁自幼家境贫寒,5岁时患上了气管炎,村里人你一块我一块,总共凑了300多块钱,帮他治好了病。 1982年,姚金梁的母亲病重,又是乡亲们伸出了援手。老太太临终时说:“不能做坏事,能帮别人一把,要绝不惜力气”。这句话,姚金梁一直记得。
  上世纪80年代末,未满20岁的姚金梁在县城打工为生,手头一直不算宽裕。后来,他成为一名环卫工人,业余时间靠葫芦板画、烙铁画的手艺,开了一家葫芦艺坊门店,每个月也有几百元收入。
  对待自己,姚金梁的抠门是出了名的,他一天的生活费从不超过10块钱,每个月除了给自己留下200块钱养老钱,省下的钱都捐了出去。 “我干不动了就回宋楼老家,那里消费低,养老花不了几个钱。 ”姚金梁说。
  

遇到别人有困难,他总想帮一把


  “我自己花钱的地方不多,帮助别人,也算是把钱花到了刀刃上,心里踏实。 ”姚金梁憨厚地说。他衣着朴素,干瘦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
  “姚大哥每个月都来给孩子交180元费用,从不拖欠。 ”夏津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孙春燕老师说。 2012年,姚金梁得知银城街道王庄村的吕兆海患有股骨头坏死、脑梗等疾病,孩子还在上小学,于是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每个月按时给孩子交180元生活费。
  像这样的好事,姚金梁从未间断,每当听到谁有困难,或多或少总会帮忙。2014年10月,他得知银城街道栗庄村的孔涵(化名)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困难,给她们送去500元钱。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成立爱心团队

  随着做的好事越来越多,姚金梁结识了任士攀、韩雪燕等同样乐于助人的伙伴,也感觉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于是有了把大家的力量集合在一起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一众热爱公益的好友的支持,2013年,葫芦艺坊爱心团队正式成立。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加入团队后,我们相互激励,遇事可以商量,能帮助的人更多了。 ”任士攀说。葫芦艺坊爱心团队成立后,捐助困难儿童,帮助孤寡老人,不断用实际行动播撒爱心。
  在葫芦艺坊爱心团队里,姚金梁是大家的主心骨。他献爱心时间长,每天接触的人也多,遇到谁家有困难,就回来和大家伙儿说说。爱心团队的人到受助者家里了解情况后,大家集思广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前不久,葫芦艺坊爱心团队将600多元善款送到了西关小学学生王光(化名)的手里,帮孩子渡过难关。 “姚大哥捐了300元,给我们带了个好头。 ”韩雪燕说。
  目前,葫芦艺坊爱心团队已经发展到30多人,先后筹集各类善款达8000多元。 “我们团队里大家收入都不高,但都有一颗爱心,希望汇聚起来能像一股暖流,温暖需要帮助的人。 ”姚金梁说。
  □本报通讯员 王尧 时杰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抠门”老姚的慷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