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右一)正在给员工做示范。 尹晓燕 摄
说起高家包子,上到80多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小孩,凡品尝过的顾客都不禁会竖起拇指赞叹。这家始于1929年的包子铺,如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对它的第三代传人高翔来说,做好吃的包子不仅是他的工作,更是成就他梦想的基础——做品牌开连锁店将美食传播出去。
十余年学艺辛苦开店
今年44岁的高翔是高家包子的第三代传人。高家自高翔爷爷那辈儿就开始做包子,“德瑞楼饭庄”是高家包子的前身,后因时局动荡,饭庄停业。
上世纪80年代初,高翔的父亲在柴市街挂起了“高家包子铺”的招牌。年仅12岁的高翔边读书边随父亲学起了经商;15岁时,高翔正式开始学习做包子。
“45斤面粉要在一刻钟之内和好,还要做到面净、盆净、手净。 ”高翔说,光和面就练习了整整一个暑假。从选材到拌馅、蒸制,高翔都一丝不苟地学习,冬寒夏暑从未间断过。十余年时间,高翔熟练掌握了包子蒸制的全过程。
1998年,柴市街拆迁,加上父亲患病,为了方便照顾父亲并延续祖上的事业,高翔毅然放弃自己的工作,决定重新让包子铺开张。
“那时手头就只有4000块钱,花一半买了个冰柜,从家里搬了几把旧桌椅,新店就算开张了。 ”高翔告诉记者,包子铺在父亲经营期间虽然生意好,但父亲热心公益,并未攒下什么积蓄。
不仅手头资金少,选址也不理想,“那时候周围门店少,道路不好走,除了周围的居民,整条街都没什么人来”。但高翔为了离家近,方便照顾父亲,坚持将店铺开在了邹李小区37号楼。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在新店开业时,父亲亲笔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交到高翔手中。
命不要也要挽回声誉
2000年,高翔就为高家包子注册了“老高家”这个商标,“那时候就有了品牌意识,就想着总有一天要把这包子铺做大”。
2001年,店铺从一间扩至两间。但就在包子铺日益红火的当头,高翔却被长年累月的辛苦工作压垮了身体。自知无法继续胜任包子铺的经营管理工作,高翔无奈将包子铺承包给了别人。
可惜所托非人,那人置高家几代人的经营理念于不顾,凭借高家包子的好口碑,一味追逐利润。加价、减量、为来店的顾客制各种规定,一时间让前去买包子的顾客怨声载道。
“那时候,人们不知道我已经将店承包出去了,碰见我的人就问你这包子铺咋回事啊? ”高翔说,那段时间眼看着高家包子的名誉将毁于一旦,心里急坏了。
“店铺的销量从之前每天销售60斤肉馅,到后来连15斤肉馅都卖不出;老员工从之前的十来个,到后来仅剩下五六个。 ”高翔将这些看在眼里,暗下决心,不管身体能不能撑得住,哪怕为此丢了性命也不能让老高家的声誉在别人手中留下污点。
就这样,高翔拖着刚刚有点起色的身子收回了包子铺。为了尽快恢复高家包子的声誉,高翔事事亲力亲为,短短半年,曾经失去的口碑在他的努力下又重新回来了,高家包子铺的生意更见红火,到2008年,原来的店铺已经扩充到了三间的规模。
三代人堆砌的梦想
生意红火了,日子宽裕了,但高翔并未停下脚步,“从祖上继承下来的手艺,总想把它做大,‘创百年品牌,树百年名店’一直是高家代代相传的梦想”。
2010年,高家包子铺正式注册成立 “老高家餐饮有限公司”,为进一步发展分店和连锁加盟奠定了基础。
如今,高家包子已经开了两家分店,德瑞楼与高朋聚,第三家分店也正在筹划当中。 “德瑞楼是为了缅怀爷爷,还注册了‘百年德瑞’的商标,想着将来能把这小小的包子往高端发展。 ”高翔对记者说。
随着高家包子名气外扬,每年至少有十几家店铺想要加盟。“但我都拒绝了,现在还不是时候”,高翔说,“连锁加盟前,大到经营管理小到产品包装都必须规范化”。对待事关高家包子声誉的问题,高翔一直是谨慎的,“做自己的品牌,让高家包子走出去一直是我的梦想,但前期必须把基础打牢”。
据高翔介绍,他们现在也在研发自己的高端产品,积极完善自己的经营模式规范管理,“到2015年,肯定有高家包子的连锁店出现。 ”采访最后,高翔坚定地对记者说。
□见习记者 尹晓燕 屈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