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渐行渐远货郎摊
作者:刘平见习记者王倩倩

生意冷淡,老萧一脸落寞。刘平摄



  曾几何时,城里乡下、家家户户眼巴巴盼着货郎担儿来,然而时过境迁,现如今货郎们风光不再,已然淡出我们的视线——
  遇见老萧的时候,他正骑着装满货物的三轮车走街串巷,手里拿着的大喇叭不时传出“针头线脑,鞋油鼠药”的吆喝声。
  老萧干的活计俗称 “货郎”,一个对如今的人们来说略显生疏的职业。

  

曾经的流动超市,存在于人们遥远的记忆里

  今年59岁的老萧是武城郝王庄镇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事 “货郎”的营生已经 “拉拉扯扯30多年”了,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小伙,到现在两鬓斑白,大半辈子都行走在走街串巷的路上。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尤其是农村的人来说,货郎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在那个封闭的、交通不畅的年代,货郎承载着商品流通的重任。
  上世纪80年代,老萧骑着自行车驮着两个大簸箩在郝王庄镇走村串户,可生意再小也是买卖人,是有本事、有门路、头脑灵活的象征。
  “针头线脑、香烟火柴、纽扣发夹、梳子皮筋,我的小摊上都卖,就像是一个流动的超市。”提起过去的辉煌,老萧兴致勃勃, “那时钱还是很实在的,一天下来生意好的时候能赚个二十多块,一般也有十几块。”
  那时候, “货郎”是个让老萧骄傲的活计,不仅挣钱比庄稼地里多,而且十里八村去得多了,熟人也多,老萧渐渐成了乡亲们眼中的能人。
  所到之处,拨浪鼓声一响,大姑娘、小媳妇黑压压地围成一圈,这个挑头绳,那个买脂粉,老萧说别提那时心里有多美了。

  

昔日的 “香饽饽”成为今日 “要饭的买卖”

  随着交通渐渐便利起来,城里乡下都办起大大小小的商店,给人们购物提供了方便。眼巴巴的盼着货郎们来的人越来越少,老萧的生意越来越清淡。
  14年前,老萧在老家的货郎摊难以支撑下去,于是置办起了三轮车,从郝王庄镇的十里八村辗转来到了德州市区。
  “卖的都是些针头线脑的小玩意儿,家里没有吧耽误事,街上有卖的吧也不一定想着买。”城市里头商店门市林立,老萧的货郎摊处境愈显尴尬。
  “现在干的就是要饭的买卖。”老萧语气里难掩失落与无奈, “一个线团三毛,钢丝球五毛,鞋油一块,车上最贵的就是笤帚,也才十块钱,满车也找不出一件值钱的东西。”
  时过境迁,拨浪鼓声伴着悠长的吆喝声已逐渐远去,如今的货郎们已是风光不再。

  

整个德州市区仅余四五个,货郎摊渐成远逝的风景

  现在,老萧在陈公堤口租了一间简陋的小屋,每天早上6点骑着他的三轮车载着满车的 “零碎”去赶邹李庄的早市,然后就在德州市区转悠,可是这样规律的日子也许很快就要结束了。
  邹李庄要拆迁了,早市也快没了,老萧说这些年光在德州市区就挪了七八个地方,下一站在哪里,他也不知道。
  “一天挣个三五十块钱,去了房租、饭钱,也就不剩什么了。”微薄的收入使得老萧甚至想停下干了半辈子的营生转行,但是,没什么手艺、年纪又大,前两年左眼还长了翳,视力大不如前,也就只能勉强靠这个小摊维持着温饱。
  当年的货郎们,能转行的都转了,整个德州市区也就还剩下老萧他们四五个, “都是老伙计,年轻人谁干这个?”老萧说也许再过几年等他们几个干不动了,货郎在德州也就彻底地成为历史了。
  “我待绣几朵花儿,可没针使,急切里等不得货郎担儿来买。”再也没有人会像元代王晔《桃花女》楔子里写的那样盼着货郎望眼欲穿了……
□本报记者 刘平 见习记者 王倩倩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渐行渐远货郎摊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