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纯像
让李之纯流连忘返的古大圣慈寺。
李之纯,字端伯,北宋沧州无棣 (今德州庆云)人。中年考取进士后,曾先后担任过江西转运使、成都府路转运使、御史中丞等职务。
李之纯是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堂兄,当时的名气要比李之仪大得多,在北宋文学革新中,他和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人一样,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
生性循良,数十年坚持义葬道野无名尸骨万余具
李之纯重任在肩,为国家利益恪尽职守,朝夕操持,为民众之生计而奔走。
李之纯任成都府路转运使时,成都府地少人稠,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靠官府减价发售官米 6000石,供应民食。言官上奏,认为这虽然给百姓带来了一定好处,却损害了国家利益,应予免除。皇帝令朝臣们讨论这件事情。李之纯尖锐地指出:成都老百姓仰仗皇恩浩荡,依靠这些粮米已经生活了百余年,今天凭什么要剥夺他们的饭碗?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皇帝最终还是听从了李之纯等人的意见,决定依照旧例行事。
在成都,李之纯虽任期届满,但因其政绩颇佳,朝廷特命其继续留任。
据传,李之纯每次公差外出,身边总跟一义仆,专司收葬道野人尸,就地掩埋。数十年盖如此,共收尸者万余。
才华横溢,文史成就与苏氏兄弟比肩
李之纯虽系朝廷命官,但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家。在成都的数年间里,他被秀丽巍峨的巴蜀山水所陶醉,为当地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所吸引。闲暇之余时常倘佯于其中,常常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优秀文化击掌喝彩。
锦绣河山,繁华都市,引无数文人雅士心弛神往。 “自古诗人例到蜀”,唐宋时期正是我国诗与词的极盛时代。成都诗人、词家和众多入蜀游历成都的名家,如李白、杜甫、岑参、薛涛、陆游、范成大等,都在这里成就了他们不朽的佳作名篇。
唐宋时期,成都画家辈出,在全国画坛居于领先地位。唐玄宗和唐僖宗曾先后入蜀,各带来一大批绘画人才,这就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一个数量大、流派多、环境好的西蜀画派。古语有云, “益都多名画,富视他郡”,唐宋时期的成都大慈寺,就是以拥有众多名家壁画而著称于世界的,是当时国内极为罕见的一座壁画宝库,被称为 “天下一奇”。
宋神宗年间,李之纯在成都前后做官九年 (后任成都太守两年),曾多次到大慈寺观壁画,待其离开成都时,“而未见者犹大半”。
李之纯在他的 《大慈寺画记》中言: “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李之纯深知这些唐壁画的价值,他命令侍从会同该寺僧官将壁画逐一清数统计,并造册保存,以传于后世。史书记载, “……总九十六院,按阁、殿、塔、厅、堂、房廊无虑八千五百二十四间,画诸佛如来一千二百一十五,菩萨一万四百八十八,帝释、梵王六十八,罗汉、祖僧一千七百八十五,天王、明王、大神将二百六十二,佛会经验变相一百五十八,诸夹绅雕塑者不与焉。像位繁密,金彩华缛,何庄严显饰之如是……。”
在北宋文学革新中,李之纯和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人一样,都为北宋的文学革新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
李之纯强调文章的内容重于形式,反对内容浮浅、单薄而又空泛,提倡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他写的各种体裁文章,大都简洁明畅而又丰满生动。
李之纯留有较多的传世诗歌,其中广为留传的有《驾幸太学》 《西园辩兰亭和韵》和《雪后》三首诗。此外,李之纯因与后唐宰相李愚是隔朝的同乡,又有大体的相同经历,还做了一首 《真味堂》,也为世人所熟知。
苏轼替皇帝拟召,高度评价李之纯
李之纯回朝任职时,皇帝对他宽语抚慰道: “爱卿,几年前你本该回京复命,但朕不想更换命臣,为的是让你这样忠于朝廷、有所作为的大吏在地方任职,使边远地区保持靖宁,五谷丰登,民心安顺,以昭彰朝廷的绥远之意。爱卿,你可知晓朕之心意?”皇帝的一席话,让李之纯感激涕零,并表示要为国为民尽己所能。遂授李之纯为右司郎中,再转太仆卿。
宋元祐元年 ( 1086) ,李之纯加龙图阁直学士衔,出职沧州。后诏还任户部侍郎。时,由苏轼为之撰修任职诰书,大体意思是:因你龙图阁直学士李之纯,在知事沧州期间,经屡次政绩考核,都以循良著称,虽然配备有主持者,但对钱粮的出纳,还是不吝气力,事必亲躬,理应受到超越等级的提升。几乎无虚受之议的话,责承你服从我的训词,借以满足公议为是也!
未至,又改集贤殿编撰,再出任河北都转运使,晋升宝文阁侍制,出职瀛州。元祐六年 (1091) ,以宝文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当年12月,开封府起火,烧得府廨一空,府尹李之纯仅以身免。不久,又以直学士衔再知成都。诏还,任户部尚书,三迁御史中丞。李之纯虽辗转数任,皆以善治仁厚吏称,每到一处都为百姓称赞。
过从甚密,终因苏氏兄弟遭贬官
李之纯为人耿直,做事不喜声张。他以国家兴旺、百姓福祉计为重,向皇帝建言:“朝廷有事下达六部不应由胥吏专处,若各部大臣无时间过问,应令各司官员根据分工,提出意见,禀告后再作决定,以便使下情上达,避免胥吏舞弊弄权。”
此外,李之纯向皇帝还奏言: “贤明的大臣们和衷共济辅弼朝廷,那么天下的百姓就能和睦共处,百业兴盛。齐心协力甄辨好坏,把不好的东西转化为好的东西,是每一位臣子应尽的职责。现在一些观望的人,看到国家法令规章执行不力,朝廷稍有一些不睦,就会乱加评论,四处传播,这不利于国家安定兴旺,朝臣们不可以不谨慎行事。 ”皇帝听后赞不绝口。
李之纯识大体、知大义,性情耿直、公私分明、不拘小节。他与苏轼、苏辙兄弟交从甚密。
元祐七年 (1092),皇帝亲祀南郊,苏轼为卤薄使,引导圣驾进入太庙。几近太庙,忽见几辆赭黄色、青蓝色顶盖的犊车吵吵闹闹地争抢道路,竟不避皇帝仪仗。苏轼差人前去闻讯,才知是皇后及大长公主。时御史中丞李之纯为仪仗使,苏轼对李之纯厉言道:“中丞职当肃政,不可以不闻之!”李之纯垂首不敢言。于是苏轼在车中请奏,诏李之纯整肃仪卫。
元祐八年 ( 1093 ) ,御史董敦逸连上四状,弹劾苏辙;黄庆基连上三状弹劾苏轼。言苏轼在任中书舍人时,所行制词,指斥先帝,诋毁朝廷;而苏辙则以名器私赠友亲,相与表里以紊朝政。丞相吕大防、御史中丞李之纯等人在朝堂之上极力为 “二苏”申辩,指责董敦逸、黄庆基挟私以害忠良。经调查,朝廷议斥董敦逸、黄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后,李之纯及御史杨畏、来之邵等人又言二人诬陷忠良,其责罚太轻。于是朝廷又贬斥董敦逸知临江军,黄庆基知南康军。
因之纯身患疾病,改任工部尚书。绍圣中,御史刘拯劾李之纯阿附苏辙,遂降职单州太守。旋卒,年75岁,共留有奏议5卷,文集20卷。
□李保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