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贾吉民致力本地濒危畜种保护十七载——
繁育德州驴 奔出致富路

贾吉民养出的“驴王”


贾吉民给驴喂饲料


贾吉民正在调试食品加工设备


  

□文/图本报记者邢仁宇
  编者按青年,是社会最富活力的力量。在禹城,一群年轻人以理想为帆、奋斗为桨,在乡土间发光发热:他们或是返乡创业的逐梦者,或是用科技赋能农业的新农人,抑或是带领乡邻共富的带头人。即日起,本报开设《村村都有好青年》栏目,寻找那些扎根乡土、敢闯敢干的青年榜样。愿他们的故事,能点亮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
■人物名片
  贾吉民
  禹城市辛寨镇后贾坊村人
  现任禹城市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德州市企业创新达人,科创中国现代驴产业服务团专家,2025年禹城市优秀新型职业农民
  10月3日晚上10点,禹城市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吉民蹲在德州驴庄的驴棚里,正安抚着一头生产中的母驴。不久,一头小驴崽顺利降生在了干燥的草床上,鼻息里带着新生的温热。
  这一幕是贾吉民17年养驴生涯里的寻常片段。从蔬菜大棚养驴到德州驴保种场,从“门外汉”到乡土专家,贾吉民17年的坚守,不仅让濒危的本土驴种重焕生机,更蹚出一条“保种+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下脚料里找到“金钥匙”
  2008年的一个清晨,贾吉民站在饲料厂堆积如山的豆渣、豆皮和玉米渣前发愁。彼时,他正与合伙人经营饲料厂,但每年几十、上百吨的下脚料却让他十分头疼,“卖了赚不回运费,养鸡鸭吃不完,不如养点大型动物。”带着这样的想法,贾吉民开始四处考察。一次,他来到东北的一个大型牲口市场寻找良种,在问到驴有什么好品种时,摊主疑惑地说:“德州人还有必要来这儿买驴?二三十年前都是我们去你那儿引种啊!”这话像颗火星,点燃了贾吉民的记忆,“小时候,村里的驴体型跟小马驹似的,能拉一吨粮食,可到2008年前后,农村几乎已经见不到驴了。”
  贾吉民介绍,德州驴体型高大,结构均匀,生长快,在我国驴遗传资源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培育肉用驴种的首选品种。“机械化把役用驴淘汰了,可这么好的品种不该绝啊!”他跑遍了德州各县市的四五十个乡镇,挨家挨户收驴。2010年,他凑齐了100来头驴,在改造的蔬菜大棚里开始了“土法养驴”的日子。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你看这头驴,体重900斤,昂起头足有2米高!”他拍着驴的脖子,像介绍自家孩子。2021年,这头驴在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发展大会的驴王比赛中一举夺魁。这份荣誉,是对贾吉民养殖技术最有力的肯定。
  养驴头三年,贾吉民踩过的坑数不胜数。从市场批量买驴时,总会混着几头残驴、病驴;给母驴喂错饲料,导致高血脂不发情,错失一季育种期。最让他难以释怀的,是2011年收来的两头母驴,“那两头驴体重都有700多斤,其中一头还怀着小驴。我们生怕它们饿着,就一直喂饲料,没想到积了食,第二天就没了气。”
  自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技术搞起来。他跟着各个牲口市场的“牙行”学买驴、看驴,向畜牧局专家请教养殖方法。渐渐地,从助产到切蹄子,各类养驴技能他都烂熟于心。2015年,公司申报山东省德州驴保种场,专家现场考察时不禁称赞:“你这驴的体型标准,比省里要求的还高!”
  如今,步入驴场,五六米高的棚舍整齐排列,育种棚、增肥棚、妊娠棚分类明确,饲养员、兽医、卫生管理员各司其职,昔日的土法养殖已全面升级为科学化管理模式,存栏量也从100多头增至最高3000多头。
一头驴带动一方振兴
  “自己把驴养好不算本事,带着乡亲们致富才是真本事。”养殖场步入正轨后,他在养殖扩繁的基础上,引导周边农民加入德州驴养殖的队伍,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同步提供疫病防治、仔驴供应、饲料保障等服务,带着乡亲们一起养驴。
  公司先后帮扶禹城市市中街道、梁家镇等10个镇街,累计向农户提供优质驴苗3000余头,带动1000多户养殖户增收受益。“同样养一年,贾老板的驴苗比普通品种出栏能沉100斤,按现在的市价就是小四千块钱。”房寺镇的养殖户刘忠全乐呵呵地说。该模式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评为中国畜牧产业扶贫优秀模式并在全国推广。2017年,公司获“山东省乡村振兴(脱贫帮扶)龙头企业”称号。
  为了进一步提升养殖技术,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开展合作,建立了驴源性DNA检测、驴乳成分分析、驴肉营养成分含量测定等多项检测技术体系。2021年,“科技小院”在养殖场内挂牌,中国农业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团队定期来这里开展科研项目。目前,疾病防控、全混合日粮等科研成果已投入使用。
  技术有了,产品必须跟上。走进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驴肉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将真空包装的酱驴肉装箱。“这是咱的‘天地龙’品牌驴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安徽、重庆等地。”养殖场旁边,是去年刚刚落成的“德州驴文化馆”,馆内陈列着老驴车、老磨盘、老照片等物件,展示着德州驴在历史发展中留下的足迹。贾吉民转身指着隔壁的餐饮楼说:“现在来到德州驴庄,游客能吃驴肉宴、看驴文化展,临走再带包熟驴肉。”从养殖到加工,再到文旅融合,德州驴的产业链越拉越长。
  17年里,贾吉民从养驴“门外汉”成长为德州驴的“守种人”,再变身乡村振兴的“领路人”。他没止步于“让本土品种活下来”,更用“保种+技术+产业”的组合拳,让本土品种“火起来”——既守住了乡土物种的基因密码,又给乡亲们蹚出增收路,更为全国本土畜禽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德州样本。

更多>>  禹城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繁育德州驴 奔出致富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