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820期 >> 第A4版:文化
民谚话处暑
  

□王婉若
  那些在田埂间流传千年的农谚,恰如这节气里的露珠,凝结着先民对天地时序的洞察,每一句都藏着打开处暑奥秘的钥匙,将物候更迭、农事规律与生活哲思,编织成朗朗上口的韵律,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刮北风,地里庄稼一场空”“处暑南风连夜雨”“处暑露,秋霜早”,风的走向藏着收成的密码。南风轻拂,云絮便在天际聚成棉堆,预示着连绵秋雨将至。这些谚语如同天气预报,指引人们与天地默契共生。
  农事总在谚语的节拍里有序铺展。“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点明作物收获的黄金时机。高粱在此时垂落穗子,穗尖饱满的颗粒压弯了秸秆;早稻趁着晴日归仓,谷粒在竹匾里滚动出细碎声响,饱满的谷壳泛着琥珀色光泽;玉米秆上的苞米饱胀开裂,露出金黄的籽粒,与饱满的大豆荚在田垄间交替铺展,豆荚饱满得轻轻一碰便发出“啪”的脆响,迸出圆润的豆粒。不同作物在谚语的指引下,接力般完成生命的轮回,让农事的节奏如鼓点般紧凑而有序。
  “处暑种荞,白露看苗”“处暑栽菜,有菜无卖”“处暑拔萝卜,秋分起萝卜”“处暑芝麻赛绿豆”,此时播下的荞麦种子在土里酝酿生机,湿润的泥土下,幼芽正顶破种皮试探着伸展,嫩白的芽尖带着对阳光的向往。菜园里的幼苗在凉意中舒展枝叶,青菜的嫩叶上还沾着晨露,晶莹剔透如碎玉,萝卜缨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根部已悄悄膨大成圆球状,需及时移栽才能赶上生长的时令。田埂边的芝麻秆上,蒴果排列整齐,等待着饱满时刻。这些谚语如同农事的操作指南,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先民们与土地打交道的经验。
  饮食智慧在谚语中代代相传。“处暑吃百合,秋燥不来惹”“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处暑食栗,益气健脾”,砂锅里的鸭子汤飘着醇香,承载着滋补身体的朴素哲学;炭火里煨熟的栗子裂着小口,滚烫的果仁不仅满足味蕾,更暗合顺应时节的养生之道。
  自然的警示藏在谚语的字里行间。“处暑寒蝉鸣”“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树梢上的蝉声渐稀,却比盛夏时更显清亮,预示着寒凉将至;正午的日头仍带着灼人的余威,而清晨的草叶上已凝起白霜般的露水,提醒人们备好应对温差的衣物。
  民俗风情也在谚语中鲜活如初。“处暑摘新棉,霜后拾残絮”“处暑动刀镰”“处暑见三新”,田埂边的棉花堆泛着雪光,农妇们的指尖在棉桃间翻飞,将雪白的棉絮收入竹筐;“处暑动刀镰”的吆喝在村庄里回荡,与打谷机的轰鸣交织成丰收的乐章;市集上,棉花、玉米堆成小山,商贩的叫卖声里满是对丰年的喜悦。
  这些口口相传的农谚,是刻在土地上的诗篇,是写进岁月里的智慧。它们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像处暑时节的谷粒般,在时光的筛簸中愈发饱满,展现那份顺应自然的从容与智慧。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民谚话处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