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723期 >> 第A4版:文化
古人与荷
  

□聂顺荣
  暮色漫过汨罗江时,总能看见水面上浮动的荷影。屈原行吟泽畔的身影与田田莲叶重叠,他在《离骚》里写下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早已把莲荷织进了华夏文人的精神衣冠。两千多年来,这抹青碧与粉红始终摇曳在时光深处,成为无数灵魂的精神图腾。
  屈原的荷是带着楚地巫风的神性存在。《九歌》里“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的奇思,把莲花幻化成可居可游的精神家园。他笔下的采莲人“搴芙蓉兮木末”,明知芙蓉生于水中偏要到树梢采撷,这份执拗恰是诗人对高洁理想的执着追寻。
  盛唐的月光总爱落在荷塘。李白自号“青莲居士”,这本身就是一幅水墨——青碧的莲叶托起莲苞,恰似他狂放里藏着的孤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是咏荷,更是他对诗歌本真的宣言。在《采莲曲》里,他让若耶溪的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荷叶的绿与少女的红在诗行里流转,连风都带着莲花的甜香。据说他在任城居住时,曾于庭院凿池种莲,醉酒后常卧池边石上,谓“与青莲同醉,胜饮瑶池露”。这份痴爱让他笔下的荷花始终带着仙气,仿佛一片花瓣落下,都能砸出半阕盛唐的月光。
  周敦颐的莲池至今仍在庐山下泛着清波。他在濂溪书院前凿池种莲,讲学之余便“扶杖观莲,至暮色渐浓方归”。弟子们记得先生最爱指着池中莲说:“尔等观此花,生于污泥而不染纤尘,恰如君子立世,当如是。”后来那篇《爱莲说》里“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原是他无数次池边静观后的顿悟。有记载说他曾取不同时辰的荷叶露烹茶,比较“晓露清冽,午露醇厚”,这份细致早已超越观赏,是把莲的品性融入了日常肌理。
  曹雪芹笔下的荷是大观园里的女儿魂。黛玉抽到的芙蓉签“风露清愁”,恰是她一生的注脚。这位葬花人对荷的偏爱藏在细节里:她住的潇湘馆外种着“千百竿翠竹”,竹下却暗设石池养荷,夏日雨后常有“荷香沁入窗纱”。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更耐人寻味,这位女子学诗时写出“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竟与荷的“花谢莲成”暗合。
  这些爱荷成癖的灵魂,在时光里与莲荷互为镜像,他们的痴爱各有侧重,却都在荷的身上照见了理想人格——那份生于浊世却坚守本心的执着,那份外表柔弱却内里坚韧的风骨。
  当暮色再次笼罩荷塘,看晚风拂过荷叶,忽然懂得:中国人对荷的痴迷,从来不是简单的咏物,而是借这水中花,完成对自我精神的塑造。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人与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