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723期 >> 第A4版:文化
伏天中的智慧
  

□王瑶
  蝉鸣扯着嗓子宣告盛夏的主权时,老人们总会念叨“入伏了”。这个“伏”字像枚古老的印章,盖在农历七月的扉页上,带着两千多年的光阴痕迹。从秦德公设立“伏日”躲避酷暑,到如今街头巷尾讨论“三伏贴”的热闹,“伏”早已不是简单的时令符号,而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生存智慧。
  “伏”的诞生,藏着古人对天地运行的敏锐洞察。《史记
秦纪六》揭开了这段历史的序幕。彼时的人们发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阳气盛极而阴气渐生,天地间仿佛架起无形的蒸笼,便以“伏”为名,提醒众生“宜伏不宜动”。
  确定“伏”的时间,古人用的是精妙的干支纪日法。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循环相配,每逢带“庚”的日子便是庚日。从夏至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初伏便正式登场,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的开端。这套规则让三伏天有了弹性的长度,遇着中伏横跨立秋的年份,便会多出十日,形成四十天的“长伏”。今年的三伏天恰是三十年一遇的“短伏”,三十天的炙烤虽短,却丝毫未减其威力,仿佛天地要在有限的时日里,将积攒的热量悉数释放。
  面对这样的酷暑,古人自有降温良方。《汉书》中记载的“颁冰”制度,让冰块成为宫廷盛夏的奢侈品;寻常百姓则倚仗井水的清凉,将西瓜镇在竹篮里沉入井底,待暮色四合时捞起,切开便是一整个夏天的甘洌。文人雅士们更懂消暑的雅趣,欧阳修在《初伏日招王几道小饮》里写道“能来解带相就饮,为子扫月开风榭”,把暑热消解在晚风与杯酒之间;包佶笔下“裁扇有高名”的句子,则让人想起绢扇轻摇时,摇出的不仅是凉风,更是一份从容不迫的心境。
  这些智慧凝结成代代相传的习俗,在市井烟火中生生不息。如今的空调房里,我们似乎离“伏”的本意越来越远。不妨学学古人,泡一杯薄荷茶,读几句消暑诗,毕竟,“伏”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逃避,而是在炎热中找到平衡,在蛰伏里积蓄力量。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伏天中的智慧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