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716期 >> 第A4版:文化
读书遣长夏
□杨丽丽

  夏天的日头把影子晒得短短的,墙角洇着一股潮气,却抵不过午后一股股的热浪,蒸得人骨头缝里都发懒。我喜欢在这个时候搬出藤椅,支在老屋的廊下,手里摊开一本旧书。风从村西的河湾漫过来,掀动书页的边角,倒比蒲扇更解暑。
  村里人都嫌弃夏天太长、太热,我倒觉得这样的日子正好用来读书,偶尔翻到《世说新语》,王徽之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忽然就懂了——读书也该是这样,不必求甚解,不必问收获,像夏日午后的云,慢慢飘着就好。
  我最喜欢读纸页泛黄的旧书,总觉得那些书籍的字里行间藏着前人的温度。有本《笠翁对韵》,是年轻时从旧货摊上淘来的,扉页上有行小楷:“庚午夏,避雨于槐荫下,读至此,闻蛙鸣如鼓。”如今我翻到同一页,窗外的青蛙果然应和着,倒像是跨了几十年的约定。有时读得倦了,便合上书,看阳光在书页上移动,像猫爪踩过桌面,轻轻巧巧的,把时间都踩成了碎金。
  古人说“‘三余’读书,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夏天却占了个“长”字,白昼漫漫,正好是读书的“天余”。午后的阳光最烈时,老屋梁上的燕子也不飞了,缩在巢里打盹。我搬张竹榻放在葡萄架下,架上的叶子密得能滤掉大半暑气,偶尔有熟透的葡萄“咚”地掉在书页上,染出一小片紫黑的墨迹,倒成了天然的书签。
  读《聊斋》时总爱在傍晚,暑气稍退了,萤火虫提着灯笼在篱笆外闲逛。读到狐女夜访书生,窗外的虫鸣忽然就低了下去,仿佛怕惊扰了纸上的幽会。有次读到“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偏偏天就下起了雷阵雨,雨点打在瓜叶上噼啪响,倒比书中的故事更热闹。我索性合上书,听雨滴顺着屋檐汇成细流,在阶前积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忽明忽暗的云影。
  夏夜读书最是惬意,月亮爬到槐树梢时,搬张板凳坐在院里,借着月光也能看清字迹。虫鸣是天然的伴奏,有时读到会心处,忍不住念出声来,惊飞了叶间栖息的鸟儿。有次读到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就着馒头吃得香甜,自己也忍不住摸出块干馍,就着月光啃,倒真觉出几分墨香来。
  村里人说我有一股“书呆子气”,放着好日头不出去干活,窝在家里啃字。他们不懂,书里自有一片清凉世界,夏天的书里藏着整个四季——读《水经注》能看见三峡的秋涛,翻《东京梦华录》能闻见上元的烟火,就连一本旧农书,也能从春耕写到冬藏,让漫长的夏日变得丰盈起来。
  蝉鸣渐渐稀疏时,夏天就过了大半。书桌上的旧书堆又高了些,每一本都带着夏日的痕迹:有的夹着干枯的荷叶,有的沾着西瓜汁的印子,还有的扉页上记着“今日雨,读至某页”。这些痕迹比任何批注都珍贵,像是书与夏天签下的契约。
  其实读书哪是“遣”长夏呢?分明是长夏在陪着我们读书。就像老杨树上的蝉,拼尽一夏的力气歌唱,不是为了打发时光,而是要把生命唱成最响亮的调子。我在书页间消磨的那些白日与黄昏,也不是为了熬过夏天,而是让每一个暑热的日子,都长出了文字的筋骨与温度。等到秋叶落时,再翻开这些书,说不定还能闻见夏天的味道——那是阳光、墨香与葡萄藤的气息,混在一起,酿成了岁月的酒。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读书遣长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