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716期 >> 第A4版:文化
记忆中的那口水井
□纪方亮

  以前北方人多吃井水,河水流量少、易断流,水井对于每个村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村原来有两口水井,一东一南,供应着全村人的吃水。
  每天清晨,水井边就开始热闹起来。一只只水桶打破了平静,一只只扁担的吱吆声唤醒了沉睡的村庄。井台总是湿漉漉的,水桶里荡出的水将村路打湿,一条条淋湿的小路就是一家人担水的路程。水井边也是村里人八卦的源头,洗衣洗菜的妇女们,将一件件算不上隐私的事情,用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传遍整个村子。无非是这家闺女嫁了个好人家,那家的小子找到了好工作之类的事情,但是她们说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我们村这两口井,从来没有干涸过,井水总是源源不断地渗出来。井水的水位很高,打水的人,只用一条扁担拎上水桶,顺到井里,只需轻轻一摆,就可将水打满。井水的质量在十里八村是数一数二的甘甜。
  那年村里有部队拉练,一个连的战士分散住在各家各户。但是他们吃饭却是要统一去村会计室那里。连长是个西北人,他摸着满是胡茬的脸说,这里的井又甜又干净,喝凉水都不会闹肚子。用这井水蒸的米饭,这些兵娃娃一个人能多吃好几碗呢。那时记忆中,家里只是吃馒头饼子地瓜之类的主食,米饭基本没大吃过。每天中午或是晚上,米饭的香味便在村子上空飘荡,惹得村里的狗也纷纷到那里集合,期望着能分上一杯羹。我家住的一个战士是南方人,在连部里干文书。文书哥哥除了给我讲故事听,还常常偷偷用他喝水的搪瓷缸给我带米饭吃,那米饭的香甜至今难忘。
  村里的水井四边都砌了石头,抹上了水泥,平滑又整齐。那里是小孩子们玩耍的天堂。大人们都怕小孩子掉到井里,把小孩子驱散开来,可是大人们一走,孩子们又都凑上了井台。
  上学后,我慢慢能为家里干些活了。暑假里,用绳子绑了一只小水桶,去井里打水浇园。原先不大会抖绳子,常常只能打上小半桶水,经过父亲的指点,渐渐熟练了。绳子轻轻一抖,水桶口向下被水溢满,顺势一提,一桶水便打上来了。几个小桶的水折成一大桶水,用两只手吃力地提起来去浇园。那时肩膀嫩,担不起扁担的。常常一个暑假,小园里的黄瓜、西红柿被我浇灌得长势喜人,自己也被晒得黑了很多,胳膊上的力气也长了不少。
  后来要通自来水了,村里来了打井队。支起帐篷,竖起铁架子,机器一刻不停地轰鸣着,向下钻探,圆柱体的石头也一块块被取了出来。这机械化打井,井打得更深,水出得更多。村里购置了压力罐,将井水抽到罐里,再通过四通八达的管道,将井水流到各家各户。这样一来,曾经一直热闹的老井终于静了下来。最初还有人来打水浇园,从村里有了集体灌溉后,再也不用人们去担水浇园了。
  近些年,村里要修路建房,那两口井的位置制约了村子的发展,便将井毁了。两口老井,退出了历史舞台,接替它们的,则是两口更现代化的深井。儿子从没见过水井,我带他去看了那口古井的遗址,告诉他:爸爸小时候的村子曾经有过这样的两口水井,井水很深,井水很甜。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忆中的那口水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