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晏城街道朱君村——
二十二年“村晚”成文化“金名片”

“七一”演出村民齐上阵


为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村晚”精彩表演引得村民围观叫好


  

□本报记者孟志远本报通讯员刘键
  6月29日晚,晏城街道朱君村中心街上灯火通明。台上,村民正用欢歌颂党恩,台下,待上场的演员们正井然有序地更换服装、增添妆容。来自本村和周边村子的男女老少挤满了临时搭建的看台区域,笑语盈盈。舞蹈、小品、歌曲、三句半……这些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节目,每年都会为村民带来不一样的文化盛宴。
  “村晚”,办一年不难,难的是年年办。这个位于齐河县晏城街道的小村庄,从2003年开始,已连续22年在春节和“七一”搭起舞台举办“村晚”,如今已是方圆几十里乡亲们最期待的文艺盛宴,成为展现蓬勃乡村文化内涵的“金名片”。
  突发奇想 自发搭建“草根”舞台
  “‘七一’村晚”开始前半个月,朱君村委会就热闹起来了。傍晚5点刚过,村妇联主席张桂荣匆匆赶到村委会,投入到紧张的节目选拔和排练指导工作中。
  “现在很多村民想登台表演,一些别的村和县城的艺术团也慕名而来。报名的节目越来越多,为了保证‘村晚’质量,我们得严格控制好各类型节目的数量和质量,争取让观众看得满意,还不会产生审美疲劳。”张桂荣笑着说。
  但与22年前的朱君村首届“村晚”相比,如今的情况可以算得上“幸福的烦恼”了。
  2003年9月,张桂荣和村委委员朱振兵等几个身怀才艺的村干部自发组建了朱君村艺术团,没事大家就爱凑到一起交流艺术心得。
  几个月后,临近2004年农历新年。在农村,春节没什么娱乐项目,张桂荣他们突发奇想,萌生了自办春节晚会,带村里人一起热闹热闹的念头。
  说干就干,除艺术团成员各自准备节目外,张桂荣还找来几个感兴趣的村民,每天晚上在家教他们跳舞。除夕当天,朱君村艺术团成员凑钱买来瓜子、花生,又在村子的辅街用木板搭起了舞台,然后把家里的音响、话筒搬到了台上,办起了简易的“村晚”。
  没想到,这一唱,竟引来了上百人围观,隔壁村的村民也跑来看热闹。一唱“成名”之后,朱君村艺术团几人就商议,“七一”再办一场“村晚”,让乡里乡亲一起来庆祝。
  从此之后,每逢春节、“七一”,张桂荣等人都会全体总动员——排练节目、布置舞台、搜集道具,力求让朱君村“村晚”更好看。在节目的编排上,也没有过多要求,只要想登台表演,来者不拒。虽然每次“村晚”舞台简易、节目质量有待提高,但参与者的热情却愈发高涨。
  茁壮成长 爆火的“村晚”成乡村名片
  朱君村的“村晚”规模并不算大,但为什么“后劲”这么大?朱君村党支部书记朱振利说:“在这方舞台上,村民是真正的主角,人人都可以上台做‘民星’,收获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年轻时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常常导致心情郁结。”村民朱振芳回忆,在张桂荣等村干部的引导下,他登上舞台演唱了一首歌曲。没想到,从此以后朱振芳便被登台的感觉所吸引,每逢有表演机会,他都会主动报名,一改往日沉默寡言的性格。
  “村晚”魅力的持续绽放,也离不开日益精进的节目创作和专业的团队组织。
  为了持续打造好朱君村“村晚”这张文化名片,自2004年以来,朱君村党支部在晏城街道的支持下,接过了办“村晚”的接力棒。
  “经过发展,舞台从辅街搬到更大的中心街,服装、道具、音响、灯光也更专业。晏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专业老师还到村里指导村民学习踩高跷、广场舞,让村民有登台展示的机会,很有意义。”朱振利介绍。
  如今,参与者的热情愈发高涨,每一年,大多数村民都会出资、出力,积极加入“村晚”的筹备中。就连在外打工的村里人,也会赶在“村晚”开始前两三天回来,突击准备节目上台表演。
  就这样,这台由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一届比一届干得火热,一办就是22年,成了当地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创新升华 多元融合焕发新活力
  接地气的“村晚”如何变成村民每年必盼的“家常菜”?朱君村的答案是“把文化种进土壤里”。张桂荣表示,如果村民个个“身怀绝技”、多才多艺,乡村的文艺土壤就能开出更多绚丽多彩的花朵。
  朱君村“村晚”年年办,村民们自发学习各种舞蹈、小品、高跷、戏曲等节目形式,许多零基础的村民逐渐成为文艺骨干,说学逗唱样样精通,贡献了一台台精彩绝伦的表演。
  再好的节目,一遍遍重复演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要想保持吸引力,还需要吸纳新鲜血液。
  随着“村晚”的逐渐发展,朱君村的许多年轻人也带着更多表演形式回归家乡舞台。担任朱君村10余届“村晚”主持人的朱振兵,培养儿子朱鹏程成功考上大学,并就读播音主持专业。学业有成的朱鹏程继承了其父亲的“村晚”主持人工作,他诙谐风趣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
  村中的年轻人赵金奇,通过互联网学会了脱口秀这一新兴的表演形式,平日里将村中生活记录下来,逐渐形成了具有朱君村特色的脱口秀内容,在春节“村晚”舞台上一经亮相,便被大批观众模仿、学习。
  作为朱君村“村晚”创办者之一的张桂荣也没闲着,她以大学生回村建设新农村为主线,自编自导了一部名为《村官回家》的戏曲小品。这些题材新颖、形式丰富的新作品,为朱君村“村晚”增添了新鲜的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晚”搭台唱戏,搭的是村里的舞台,唱的是村民自己的戏。一台晚会,一个节目,一种人生。在齐河,像朱君村一样,还有许许多多的村子正建设属于自己的乡村文化,不断汇聚成齐河美丽乡村发展的“村光”大道。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二十二年“村晚”成文化“金名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