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430期 >> 第A4版:文化
古籍中的青春长歌
□王瑶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青年”二字早已镌刻着对生命初绽、理想飞扬的礼赞。古人以“青”为东方之色,喻草木初萌、万物始新,正如《说文解字》所言:“青者,东方色也。”从《诗经》的纯真恋歌到《楚辞》的青春咏叹,从科举少年的凌云壮志到竹林七贤的放达风骨,古籍与诗词中流淌的青春精神,恰如一条不竭的江河,激荡着千年不灭的朝气。
  儒家对青年的期许,始于“志于学”的自觉。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赞“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青年视为未来之希望。荀子《劝学》开篇即道:“学不可以已。”强调青年需以“锲而不舍”之态精进学问。汉代刘向更以日光喻学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劝诫少年惜时如金。唐代孟郊在《劝学》中疾呼“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直指青春短暂而学问无穷。这些教诲,皆以“修身”为基,将青年之志与家国天下相连,如明灯照亮千年士子心。
  古籍中的青年形象,既有“鲜衣怒马”的豪情,亦有“寒窗苦读”的坚韧。魏晋时,“竹林七贤”以青年之姿聚首,嵇康抚琴、阮籍长啸,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之态,书写了“魏晋风骨”的叛逆与自由。盛唐气象中,杜甫虽年逾五旬,仍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抒怀,借春色之蓬勃,喻心中不灭的少年热血。
  科举制度更成为无数寒门青年的青云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句民谚道尽少年读书人的命运转折。北宋王希孟十八岁绘就《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间跃动着青春的磅礴气象,如一首无声的“青春颂歌”。及至清末,梁启超以《少年中国说》疾呼“少年强则国强”,将青年之魂铸为民族复兴的火种。
  古人对青春的咏叹,常与对时光的哲思交织。李白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豪迈消解岁月之忧;苏轼贬谪中仍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以逆流之水喻心志不衰。
  然青春亦非仅属年少。曹操53岁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陆游晚年“壮心未与年俱老”,以诗笔续写少年意气。这些诗句,皆在告诉后人:青春非关年岁,而是一种“心如赤子”的精神状态。
  《黄帝内经》云:“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此“趋”字,既是步履矫健,亦是心向远方。文天祥以“相思处、青年如梦”寄故国之思,关汉卿赞“青年敏学,有治才”,皆将青春与家国命运相系。
  今日回望,古籍中的青春精神,早已超越时空。古人未曾设立“青年节”,却以诗书典籍为青春立传。那些跃动在竹简绢帛间的少年志、凌云笔,至今仍在提醒我们:青春非岁月之刻度,而是心魂之光芒。愿今人承此青衿志,以古鉴今,让青春之河永远奔涌向前。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籍中的青春长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