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430期 >> 第A4版:文化
榆木扁担挑春秋
□尚继慧

  在故乡,许多农活离不开扁担,它是再熟悉不过的农具,小时候拿不动扁担,却爱跟在挑着一担杏子的父亲身后,屁颠屁颠地追着去赶集,帮着拿个秤砣什么的。待稍大一点,虽说身子还没有扁担高,竟摇摇晃晃地去村头往家挑水,那青石井台记录着踉跄脚步溅起的水花;至于挑筐捡牛粪、搂柴火,更是与扁担形影不离,犹如伙伴,陪着走过充满童趣的岁月。
  长大后,那扁担在手里变得轻巧起来。比如院里新打的手压水井满足了日常所需,但若浇菜池子则显得不够充足,压起来费劲,只好去村前河塘挑水来浇灌,这对许多人家来讲,几乎习以为常。可以说,那满园绿色,除了雨水的淋洒,许多时候是靠挑水滋养。给院里菜池子挑水,大多在清早或傍晚。当小村还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那挑水的脚步声,已打破了宁静;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河边担水的身影越拉越长。水挑子穿梭在家园与河岸之间,那蔬菜也就愈发郁郁葱葱,这都得益于扁担的馈赠。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扁担最忙碌的时候,那些榆木削成的弯月,在秋风里划出道道优美的弧线。随同父亲一趟趟地从田间往家里场院挑谷担、挑棉花柴,那沉重的担子,压弯了扁担,汗水变成喜悦。地里的收成,就是这样一担担挑回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地里的秸秆,都得靠挑,才能将一冬的烧柴准备妥当,温暖寒屋。
  榆木扁担挑春秋,故乡的农活主要靠挑,一头挑着昨日,一头挑着明天。所以家里的扁担也就好几根儿,虽说大都五尺多长,但有的带尖,有的带铁链钩子,有的两头安着卯榫,各有特长,各有用途。记得父亲在房后特意栽植几棵大小不一的榆树,待长得胳膊来粗时伐倒,专门用来制作扁担,坏了或是不好用了,就得换条新的,换结实的,换韧劲十足的。老乡们大都自己动手制作各类扁担,不用求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那一根根扁担,就是乡亲们勤劳与智慧的象征。
  上大学后,离故乡越来越远,在家干农活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但父亲依然每天用扁担维持着家里的日常生计,充盈着我的花费。所以那小小的扁担,在我心里总是沉甸甸的;不再觉得小巧,反而变得高大,甚或觉得那扁担高得似乎能挑起整个天空。不由想起上学时读过的《朱德的扁担》那篇课文,以及那段脍炙人口的京东大鼓《送女儿上大学》,这些都是对扁担最美的赞誉。扁担,它不仅仅是一种农具,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责任与担当。
  后来在城里工作和生活,肩膀上挑担磨出的茧子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那一根一根的扁担却从未忘记,仿佛永远在肩头颤悠。每当夜深人静月光洒在窗前,我总会想起家里的扁担,想起父亲被扁担压弯的背影,那是浓浓的亲情,那是悠悠的乡愁。扁担,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也挑起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扁担,在我眼里总是那根弹起乡愁的和弦,轻轻一触,便奏响了深情乐章。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榆木扁担挑春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