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4年间修订40版讲解词——
对话“劳动者”不忘初心守匠心
□文/图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国晶孙华璐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


  四月,暖阳遍洒,位于齐河县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团体参观热潮。自入春以来,这里便成了广大干部职工汲取奋进力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的热门之选。而即将来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更为这座承载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主题展馆,增添了别样的意义。
  进入大厅,庄严肃穆的劳动者群雕映入眼帘,五星红旗和党旗熠熠闪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紧扣‘劳动的双手托起中国梦’主题,凭借丰富展陈、鲜活案例,生动诠释劳模工匠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深刻阐述劳动价值与意义。”德州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服务中心主任陈有良表示,在这里,无论是干部职工,还是学生群体,皆能从中汲取奋进力量,领悟劳动创造价值、奋斗成就梦想的真谛。
劳模与工匠点亮精神之光
  “设计一个教育基地难不难?每当有人问起这个问题,我想说的话有很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新时代产业工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副所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名誉主任彭维锋说起这个项目时感慨万千。2019年7月,他接到了主持设计该教育基地的邀请,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次使命之旅。
  在整体设计上,教育基地以“三个精神”为魂,以时间跨度为序,以先模人物为本,将一厅四馆环环相扣,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确保在内容上、形式上达到行业引领、全国一流的标准,让劳模与工匠的精神之光在这里汇聚、闪耀,照亮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
  在展陈设计上,每一个馆定位明确,展示内容清晰。同时,专家团队深入挖掘创新亮点,做到馆馆有特色、有亮点、有“打卡地”。比如,在序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高18.9米的巨大LED屏,LED屏前设计有一组5.1米高的“中国脊梁”中国劳动者主题圆雕群像,既展现了各行业劳动者的风采,也纪念着1890年5月1日第一个国际劳动节。
  在劳模精神馆,设计者们从1943年至1948年的《解放日报》中,选取了部分与劳模相关的报道版面,组成了一面特殊的报纸展示墙;在劳动精神馆,他们针对青少年群体,运用数字化技术设置了幸福笑脸墙等互动装置,集趣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在工匠精神馆,通过陈列大国工匠的代表性作品,彰显新时代工匠的卓越成就;在山东馆,则巧妙融入了泰山元素,参观者可在领略岱宗胜景的同时,聆听挑山工的劳动故事,感受壮美齐鲁风华。
新与老在这里“同频共振”
  自2021年5月落成,这座教育基地成为齐河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吸引着众多参观者。4年间,累计接待各类团体4000余个,接待人数约20万人次。
  参观者中,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渴望寻找前进的方向;有在家人搀扶下步履蹒跚的老人,他们满头银发,却目光灼灼,仿佛在寻找曾经的奋斗岁月;也有天真烂漫的学生,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努力学习榜样力量。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感召下,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同频共振”。  前不久,齐河县职业中专(齐河县技工学校)计算机部全体师生来到教育基地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参观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悟。说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走进教育基地,陈有良认为:“这是因为红色场馆所展示的革命先辈、劳模工匠也曾是‘同龄人’。在那些奋斗着的青春岁月里,虽然历史际遇和人生道路不同,却有着同样的信仰和愿望。这种跨越时空的同龄人奋斗故事,更容易吸引和打动每个参观的年轻人,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和为了什么’的人生话题。以历史为鉴,以榜样为桥,年轻人在这里解除思想的困惑,找到成长的答案。”
  不仅本地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不少外地的企事业单位也慕名而来。胜利油田只要有机会,就会组织职工前来参观。他们的负责人感慨地说:“我们希望通过参观教育基地,让员工们深刻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激励他们在工作中追求卓越。”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常常在参观过程中,请讲解员重新播放影像。常见拄着拐杖的背影在旧照片前逡巡不去,要么就是头发斑白的老人久久驻足在泛黄的报纸前。他们反复阅读、认真辨认,在每一道焊痕、每一枚奖章里寻找自己的倒影,仿佛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重温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
  展厅尽头,老人依依不舍的背影,年轻人意犹未尽的眼神,都成为对传承红色基因最生动的注脚。
耕耘与奋进助力新程逐梦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是一座集展览展示、教育培训、职工服务与文体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除主体展馆外,还设有职工培训中心和文体活动中心,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与交流空间。
  走进教育基地2号馆,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令人眼前一亮。一层的多功能厅可容纳千人,能承担多种就业指导培训、职工联欢、企业团建、展览展示等活动;馆内设置了多个培训教室,大培训教室容纳150人,可满足不同规模的职工培训、会议等活动需求。全楼无线网络覆盖,空调、电脑、LED屏幕、专业音响设备、会议发布展示系统等一应俱全。
  在培训课程方面,教育基地培训中心更是下足了功夫。邀请权威专家授课,针对不同群体设置个性化培训课程。比如针对产业工人,培训课程紧密结合新时代产业工人发展的主流趋势,深入剖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向,助力产业工人从“工”向“匠”转变。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基地宛如一个敏锐的“信息接收器”,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对展厅资料进行及时更新。2月7日,当《德州日报》传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逝世的消息,工作人员迅速将展厅内黄旭华院士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更新。
  前不久,“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在北京参加完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其先进事迹便被迅速融入到教育基地的讲解中。教育基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农业领域劳模工匠在推动国家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经过日积月累,教育基地的讲解词已改过40多个版本,有3万多字,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工作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都是干劲十足的年纪。”从2021年工作至今的讲解员苏星宇今年26岁,他自豪地介绍。在一次次的讲解实践中,他们不断成长进步。从最初一个人只能勉强完成一个馆的讲解,到现在一个人可以轻松完成全程约120分钟的讲解,讲解效果也随着不断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而越来越好。
  尽管如此,讲解员们在日常讲解中时常会面临参观者提出的“刁钻”问题。有一次,一位焊工在参观大国工匠高凤林焊接的火箭发动机实物模型时,突然发问:“焊接最薄处在哪里?”当时,大家都被这个问题难住了。事后,工作人员查阅大量资料仍无法确定准确位置,最终经多方联系找到专家,通过专家的详细讲解才揭开谜底。这次经历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积累知识,才能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阐释得更加精准到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陈有良表示,“三个精神”的传承既要赓续红色血脉,更要对接时代命题。基地将紧扣这些战略部署,通过“理论+实践”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青年技能报国的精神指南,让思想政治引领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新时代劳动者力量的汇聚。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对话“劳动者”不忘初心守匠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