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驻豆腐匠村第一书记王宁——
“要让村里的变化看得见”
□本报记者李晓楠本报通讯员陈璐邢晓倩

王宁(右二)和村民坐在一起拉家常


  “上次义诊,大夫检查得怎么样?下次义诊大家提前跟我说说想检查哪些方面,我尽量请最专业的大夫来咱村。”4月23日,王宁早早来到豆腐匠村村委会,和门口的乡亲们拉起了家常。
  作为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驻齐河县晏北街道豆腐匠村的第一书记,王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书写担当,走访入户100余次、处理纠纷30余件、发展特色产业助村民增收……一年间,这位“90后”在村民口中的称呼也由“外地干部”逐渐转变为“小王书记”“法官书记”。
街坊四邻的“解忧人”
  “刚到村里时,多少有点不适应,从机关到村子的环境转变,很多工作都不知道从哪着手。”王宁回忆道。为了更快地开展工作,帮助村子发展,王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和固有的工作模式,经常向老支书请教经验。与村民不熟,他就挨家挨户地拜访,不仅如此,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村民提供矛盾调解、法律解答等服务,很快王宁就和村民融成一片。
  2024年2月,王宁刚来到豆腐匠村没几天,就在挨家挨户拜访的途中,发现村民刘洪英的胳膊受伤,打听之后才知道,刘洪英在外出时被汽车撞伤,导致全身多处骨折。高额的医疗费用和后续康复费用致使家庭的经济负担十分沉重,而保险公司的赔偿金却迟迟未到账。了解情况后,王宁主动上门看望刘洪英,向她耐心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列明赔偿项目,搜集、整理证据材料,为刘洪英争取合理赔偿款,最终与保险公司达成调解,为她争取到30万元的赔偿金。
  “法官书记”不仅能帮好村民的小家,还能顾好村集体这个大家。
  “原来有些合同承包期过长、价格偏低,只有清理规范这类合同,才能维护好村集体利益。”在王宁看来,规范村级合同内容对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身为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助理,王宁利用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全面梳理了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合同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明确集体资产的名称、价格、时限等具体条款,仔细盘点每一处集体资产,逐一审查每一份合同,保证集体资产不流失、村民利益不受损。自驻村起,王宁协助处理村集体纠纷、个人纠纷30余件,涉及金额660余万元。
村落文化的“守护者”
  作为一个以豆腐为主业的传统村落,以前的豆腐匠村家家户户磨豆腐、卖豆腐。时代变迁,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做豆腐的村民越来越少。
  “深入了解豆腐匠村的历史后,我发现村子有着深厚的豆腐文化,但是制作豆腐这项传统的手艺濒临失传。”王宁说。为了让传统手艺得以延续和发扬,他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并与村“两委”商议,最终决定发展豆腐产业。
  2024年3月,王宁与村干部到济南章丘学习先进的豆腐制作经验,并以“合作社+第三方企业+村民入股”形式,推动豆腐产业的品牌化、产业化经营,通过升级豆腐加工设备,确保豆制产品质量稳定、规格统一,而村民也凭借祖祖辈辈多年流传的工艺经验,归纳了独家的比例配方,让做豆腐从“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目前,该村已就豆腐产业和多个高校、商超达成合作协议,推动了豆腐的历史文化资源向带动村民致富的文化资产转变。
  “现在这条生产线每小时能生产300斤豆腐,所有的员工都是我们村的村民。我们想把豆腐匠村的历史渊源和豆腐匠坊的品牌打造出来,让全体村民都得到实惠。”王宁介绍。
集体致富的“引路人”
  只有村民思想观念转变,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自从村子里的豆腐产业做出名堂后,合作社的村民干劲十足,王宁也想着趁热打铁,经过考察调研,再次带领大家踏上新的“致富路”。
  “红心双黄咸鸭蛋项目并没有豆腐产业那么顺利。”王宁介绍,他们引进的咸鸭蛋项目起初是小作坊模式,分散性加工,品牌特色和宣传广度都不够。针对这些问题,王宁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前往济宁市微山湖学习先进技术和产业模式,回来后大家一致决定发展“庭院经济”。
  “我们重新进行了规划与装修,将村子里的闲置院落转变为经营场所,将简单的产品包装升级为精美礼盒,并改进、升级腌制技术,通过线上、线下平台进行销售,打造‘产品变礼品、品牌变名牌’的产业新模式。”王宁说。
  目前,豆腐产业和红心双黄咸鸭蛋项目已经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说到以后的打算,王宁考虑到豆腐的利润低且不易保存,他想争取资金发展豆制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同时招聘业务员拓展销售渠道,加大产品宣传,进一步深耕品牌IP。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要让村里的变化看得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